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青年学生成长。为激励广大青年学子勤奋学习、全面发展,国家设立了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特别优秀的全日制本专科学生。经过严格选拔和评审,全国6万名优秀本专科学生荣获2019—2020学年度国家奖学金。在5月4日青年节当天,人民日报共选拔出100名学生作为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的优秀代表。其中我校高等工程师学院詹宇飞同学被选为优秀学生代表,事迹被人民日报刊登。
詹宇飞,男,汉族,出生于2000年11月,中共预备党员,就读于北京科技大学高等工程师学院自动化(卓越计划)专业,2017年8月入学,曾获国家奖学金、冠之奖学金、人民特等奖学金、新生人民奖学金一等,连续两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优秀三好学生。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电动滑翔机(P5B)项目全国二等奖、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一等奖、北京市卓越联盟工业智能竞赛二等奖、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北京赛区三等奖、北京科技大学数学竞赛三等奖、北京科技大学物理竞赛三等奖、“亿智杯”人工智能创新大赛三等奖、第十三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科技竞赛三等奖、北京科技大学服务保障国庆七十周年活动先进个人、2018-2019年度北京科技大学“百优志愿者”、军训团“优秀学员”、团学优秀个人等多项荣誉奖励。作为核心成员完成冰雪环境交通识别系统,以第二作者身份发表SCI三区期刊一篇。
他说:“遇见北科,是命中注定,也是一种幸运。北科的四年时光,使他成长为一个有理想、有担当,拥有一定专业技能、敢于尝试的大学生。勤于思考、求真务实是他大学生活的‘座右铭’,征途漫漫、砥砺前行是他求学中的‘初心使命’。”
他,享受过程的“读书人”
唯有坚持不懈和不断拓展,才能不断超越,有所建树。在詹宇飞看来,学习是一个不断精进的过程,从大一到大四,他不断确立新的目标与学习方向,同时也收获了不一样的精彩。
大一是打下基础的一年,也是拓展知识面找到自己未来方向的一年。在一年的基础课的学习中,他所修读的20门专业必修课中75%的课程得分超过90,其中线代拿到100分。与此同时,他十分热爱英语,尽管开学他便获得了英语免修资格,但依然通过网课、网剧等方式自学,基础英语每学期得分均超过96,一次性通过英语四六级,英语四级及六级均为627。大二学年,他在专业分流后选择了自动化专业,自动化的专业学习科目多、难度大、压力大,对面临重重困难,但他依然不断努力坚持,早八晚二,往更深处学习。最终,大二学年加权90.653,排名第五。大三学年,在确立了未来深造方向与目标后,他更加刻苦。最终,大三学年加权91.92,排名1/41,最终三学年加权91.68,排名2/41,获得保研资格,并保研至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直接攻读博士学位。
“学习于我而言是一种快乐,让我在喧嚣之中静下来,而这种快乐不仅仅是自己学习,更是在同学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詹宇飞这样描述自己对于学习的态度,不仅是学习书本的知识、本专业课程内的知识,更是书本之外、学科交叉的知识。在课余时间,他愿意主动去学习学科交叉的知识,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基于自己对经济学的喜爱和多方向发展的愿望,在大一学年,他参加了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双学位考试并被录取,到如今经过两年的学习,他学到了自己热爱的经济学知识,也看到了“山外之山,人外有人”,只有不断努力才能成为更优秀的人。
学海无涯,唯有苦作舟,不同专业知识的学习让他拥有了更具创新的思维方式,也相信在未来他能够见识更多的色彩。
他,精益求精的“科研人”
在詹宇飞看来,竞赛科创是对专业知识的实践,是创新思维的应用。
大学伊始,凭借着学院的平台优势,他便加入了校航模队,成为电动滑翔机项目的一员。在一年的培训、训练中,他掌握了许多航模的专业知识,从“小白”成长为能够提供技术指导并带队参赛的负责人。从面试到培训到实际制作、飞行训练,从参赛选拔到最后国赛,一年以来,他每个夜晚都在队里操作着各类机器,手中停不下来的操作、手指重叠的502痕迹、中午烈日下的飞行训练从未阻止航模队前进的步伐。当第一架训练机飞向蓝天时,心中是无比的骄傲;国赛赛场上,当历时三个月、精心制作的竞赛机从自己手上划出飞向蓝天,又平稳的降落在靶点时,内心的激动与自豪无法言语。最终,在他的参与、带领下,航模队接连收获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二等奖、全国三等奖的好成绩。
除了科技类竞赛,学科竞赛詹宇飞也同样积极参与,他认为学科竞赛更多是对思维的考验。大一学年,他参加了两项学科类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北京科技大学数学竞赛,凭借着全面的前期准备,他在数学竞赛中获得了三等奖,拿到了参加北京市比赛的资格,并最终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非数学类)一等奖。大二学年,他参与了更多创新类活动,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中获得了三等奖,在第五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北京市三等奖,在北京科技大学物理竞赛中获得了三等奖,同时也代表学校出征俄罗斯冰视觉挑战赛,这些比赛加深了他对于专业知识的了解,也提供给他一个将知识转化为实践的平台。大三学年,他参加了更多科研项目,将比赛项目转向科研转化,参加了包括冰雪环境交通识别系统在内的四个项目,他以项目为基础撰写英文论文,论文获得2项校级奖项。
总结一路以来的经验,他也经历了对待竞赛和科研,从一开始冲着奖项到以一颗平常心和责任心去对待。遇到问题不放弃,不断思索与队员和老师讨论解决方案;结果不佳不气馁,享受准备过程中一起奋斗的欢乐和认识的新朋友的满足。最终也取得了不错的竞赛科研成果成绩,保研后的他也没有因此而停下学习的脚步,而是马上投入到下一步的科研训练中,进组实习,提升能力。
詹宇飞说:“科研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你长时间的积累和无数次的尝试、失败、再尝试。因此,不骄不躁,保持一颗平常心,才是我的真正秘诀!”
他,有所追求的“传承人”
社会实践中,他真实了解记录表演类非遗现状,扩大表演类非遗影响力,尤其在青年一代中的影响力,以己之力助表演类非遗更好发展和传承。
作为全能型选手,他设计了大学生对于表演类非遗了解程度调查问卷,并进行分析撰写一万字具有深度的调查报告;独立联系了5位国家级或北京市级非遗传承人,并带队参访、拍摄及撰写采访记录;与团队成员在青年广场举办“文泽千古 技·忆永存”外展,吸引大量同学及小学期外教参与,全程负责向外教介绍展出的表演类非遗;作为团队主力与国家级口技传承人海洋老师合作策划组织拍摄微电影《声生世事》;作为团队代表参加金种子团队答辩及最终答辩。也在实践过程中结识了许多非常不错的朋友,熬夜写稿、起早赶去采访、忙活策划落实活动…也成为了大学四年最珍贵的回忆。
他的团队始终秉承做就要做到最好,真正帮助表演类非遗发展。在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下,用五个月的时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共拍摄两部微电影、举办一次大型外展、撰写20万字调研报告、18篇采访记录及走访手记、一万字调查问卷及分析报告及两本表演类非遗宣传书籍,最终团队以当年最高分获得社会实践金奖团队。
他,发光发热的“奉献人”
学生工作是大学生活中极为精彩的一部分,通过参加学生工作,他收获了宝贵的经验、真挚的友情,更获得了步入社会前的“初体验”。
在军训时,他便加入了军训团管训组,负责军训期间的后勤及日常管理,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学生工作,在为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他得到了锻炼,也因此被评为军训团“优秀学员”。返校后,他加入了学生处管理科,成为了管理科的助管。在助管的工作中,他对于学校的各项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掌握了各类办公技能,也参与了许多校级重大活动的筹办收获了宝贵的经验。在不断了解的基础上,他加入了院学生会志工部并留任团委实志中心副主任,并与团队成员携手优化科大附小科学课助教活动,力争转为精品项目,身份的转换带来更多的挑战和锻炼,让他学会了更多处理事情的方法,也不断精进老师同学交流的方式。在专业分流之后,他担任了专业班的班长,在更加深入的为同学们服务的同时,也收获了更多的经验与感动。
他,服务社会的“志愿人”
“大学极具包容性,应该去尝试和挑战自己没有尝试过的、自己不擅长的,在不断的挑战和尝试的过程中,才能总结经验,发现自己真正擅长的。”他既是志愿活动的管理者,也是积极的参与者。乐于融入社会之中去帮助有需要的人,积极参加多项大小型志愿活动,包括参加二里庄科技助老、2018级本科新生迎新、中非合作论坛、阳光晨跑、航模校内赛决赛、献血车及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活动等志愿活动,大学三年志愿工时达到165个。
在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活动中作为餐包岗骨干志愿者,他多次在凌晨前往基地参加培训,彻夜在长安街参加彩排,一次次的彩排与训练保证了庆祝大会当天的顺利进行,顺利带领组员完成志愿服务任务,获得北京科技大学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活动先进个人。
在不断探索与尝试的过程中,他更加明确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发现自己人生的意义,更决心要为社会的发展承担更多的责任、贡献更多的力量。
他,一直在路上的“追梦人”
人云:要么读书、要么旅行,灵魂和身体,必须有一个在路上。
每学期,他都会去不同的地方旅行,喜欢路上的风景和陌生城市的故事,拍下无数照片。大学三年去过祖国东南西北7个城市,在西安领略大唐盛世、在大连感受海风轻抚、在东极岛追赶日出日落、在香港置身现代繁华......也去过俄罗斯感受文化差异。或三两好友,或孤身前行,用相机和心记录路上的故事,也越发爱上祖国的自然风光,下一站的列表也从未停下增加的脚步。
人生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为奋不顾身的爱情,一为说走就走的旅行。詹宇飞大概就是这样个敢于“说走就走”的果敢男孩。
(图片:学工部)
(责编:付云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