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人物

FIGURES

李延祥:博古通今,探索古代冶金文明奥秘;言传身教,培育德才兼备考古人才

2024-08-28
单位(作者):付云笛

他是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人选中的一员,在冶金史与考古领域开展前沿研究填补了中国矿冶考古领域多项空白,爱岗敬业、立德树人,获得“严谨治学、甘为人梯”教书育人榜样称号。他就是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李延祥教授,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先进事迹。

李延祥,男,汉族,民盟盟员,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文物局金属与矿冶文化遗产研究重点科研基地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科技史学会理事、中国科技史学会金属史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冶金考古和冶金史。从事中国矿冶考古研究三十余年,不断为我国冶金考古事业增光添彩,以匠心精神和求实鼎新的态度讲述着北科大自己的考古故事,发表论文百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5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3项及教育部、科技部重点研发课题多项。

博古通今,探索古代冶金文明奥秘

冶金考古行万里,另辟蹊径探文明。李延祥教授常跟学生说:要把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近三十年来,在各省、市、自治区相关文博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参与下,李延祥教授带领学生对中原地区的晋南关中、西北地区的甘肃河西走廊、东北地区的辽西、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皖南-赣北、鄂东四个地区距今2500-4000年间的早期青铜矿冶遗址开展田野调查,通过对500多处遗址的实地调查,目前已在其中确认了129余处具有冶金内涵的遗址,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早期青铜矿冶遗址的数量和种类。

在科研工作中,李延祥教授醉心于揭示中国古代金属矿冶活动的奥秘,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寻找古代矿冶遗迹,专精于冶金考古领域;而在工作之余,李延祥教授更是博览群书、笔耕不辍,致力于推动古代金属材料研究走向公众视野,先后撰写中国和世界重要的金属史话百余篇,其中包括南美洲、非洲、西亚、欧洲、西伯利亚等地的冶金生产等;从南非钻石和黄金的发现到所罗门王的宝藏之争,从大马士革剑到中国的越王勾践剑的介绍,重要的古代金属故事旁征博引、信手拈来。李延祥教授深入浅出,讲述着一件件令人耳目一新的金属故事,既有追寻女娲补天五彩石的浪漫,亦有钢铁铸就大汉威风的豪迈,带领公众走向一个丰富多彩的金属世界。

正是由于专精于博通的结合、日复一日的坚持,李延祥教授相关成果广受媒体报道,他主讲的教育部视频公开课《古代冶金与中华文明》系列课程,曾入选中宣部主办的《学习强国》。李延祥教授亦曾多次受邀参加相关考古节目、科技史节目等科普节目的录制,例如《探索·发现》《国宝档案》《解码科技史》等,并作为主讲嘉宾到各大高校、企事业单位进行讲座交流,致力于推动公众对中国古代矿冶活动的理解与认识,使得矿冶遗址调查与金属文明探索这一工作广泛为公众所知。

言传身教,培育德才兼备考古人才

从事冶金考古等相关工作近30年,李延祥教授的足迹踏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因此他的办公室里存放有各种各样的冶金遗物标本。李延祥教授会时不时拿出他的标本给学生们讲解,每到这时他都会非常兴奋的说起每件冶金遗物的来源以及它们的故事。这些标本见证着李延祥教授带领学生走过的研究足迹。同样见证李延祥教授研究足迹的,还有一张被标记的密密麻麻的地图。走进李延祥教授的办公室,最常见到李延祥教授做的事情就是坐在电脑前,对着屏幕里的电子地图进行标记。李延祥教授时常查阅地质资料,根据现代的矿冶活动,结合考古发掘情况,寻找古代矿冶遗迹可能存在的信号。同时他经常给学生讲解他标记的地图,先分析有可能存在遗迹的信号,等到寒暑假再带领学生深入田野实地调查。从李延祥教授的身上,学生们深刻学习到踏实钻研、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式。也正因为此,由李延祥教授的前期田野调查进而展开的正式考古发掘项目,部分获得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不论在田野实践中,还是在课堂里,李延祥教授都非常注重给学生们传授做人之道。考古一线的田野调查和发掘工作都非常辛苦,李延祥教授会告诫大家一定要尊重考古学家的工作成果,永远保有敬畏之心,专业就是通过科技分析配合考古学家科学的解决考古学中遇到的问题。

亦师亦友,营造和谐温暖学术氛围

在学期间,李老师除了学生们的学业和研究任务以外,最关心的就是大家未来的就业去向。不论是硕士还是博士,李老师总会在很早的时候就询问大家的就业意向,有些还会根据学生的就业意向制定相关的研究方向。不管是继续深造还是进入工作岗位,李老师都尽心尽责的对每一个学生的未来负责,到现在还能经常见到李老师给已经毕业的学生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

平时生活中李老师经常组织大家一起相聚,每年的教师节和生日,学生们也都会跟李老师一起过,这也成为组内沟通交流的一个很好的途径,愉快的生活也给大家的科研减轻了压力。一届又一届学生,李老师悉心教导,真正做到了桃李满天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