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从教初期,吴渊明显消瘦了许多,头上又多了些白发,但没有变的是他生活中的真诚、随和、睿智,工作中的孜孜以求、甘于奉献、勇挑重担、积极创新。吴渊始终以高尚的师德严格和严谨治学态度严格要求自己,作为一名年轻优秀的科技工作者、学生心中的良师益友,他辛勤培育学生身心健康,引导学生全面成才,成为对祖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有用之人。
爱岗敬业,为学生搭建成长平台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吴渊任教以来立志与实验室的发展共进退。为提高实验室的整体科研竞争力,培养更多优秀学生,优质生源是其重要条件之一。近年来,他先后多次赴全国各地做招生宣传工作,对外积极展示实验室科研、育人整体实力,为莘莘学子提供优秀的平台前来继续学习深造。新生的加入为实验室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己的目标,每年开学伊始,吴渊都会主动要求为新生做相关指导工作,认真回答学生提出的疑问,并向学生展示自己在研究生期间的生活经历,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未来充实生活的借鉴与指导。与此同时,引导学生在开学时做好相关学业生涯规划,为今后的科研、学习生活提供明确的奋斗方向。
作为实验室教工党支部书记,吴渊为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党员队伍建设,带领党支部强化理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努力学习当代党员的优秀事迹提高自身党性觉悟。吴渊也担任梯队班级的班导师,他带领教工党支部和梯队学生党支部学习邓稼先先进事迹、黄大年先进事迹,感染大家,引导大家树立和巩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在吴渊的带领下,教工党支部连续两次荣获校“先进党支部”称号,梯队班级也荣获学校研究生标兵集体和学校研究生标兵党支部。
在培养实验室全体研究生学术思维敏感性,激发想象力方面,吴渊倡导组织了实验室每年一度的“新材料点子大赛”。各参赛团队通力合作、各取所能、相互促进,最终形成一整套学术思想。历经整个比赛周期,参赛团队成员逐渐培养出细心观察周围事物,了解相关学术动态,培养自身学术敏感度,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进一步拓宽自身知识的深度及广度。同时,通过评委老师的深刻点评及各参赛团队之间的相互比较,从中寻找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促进共同进步。
追求卓越,引导学生勇攀科研高峰
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吴渊始终心系科研,为保持对研究内容的敏感性,他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最新学术动态,从中提炼出经典想法迁移至自己的研究领域。在近年来的不懈努力下,他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项目支助,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称号。
自从事科研以来吴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70篇 (SCI),其中包括多篇材料领域高水平论文:Nature、Advance Materials、Nature Communication、Physical Revise Letter等高水平期刊,申请专利12项。由于非晶合金具有较高的强度较低的塑性,限制了其进一步使用。研究期间吴渊开创性的向非晶合金中引入TRIP效应,在Zr基、Ti基等多个合金体系开发了同时具有大的拉伸塑性和加工硬化能力的块体非晶复合材料;证实TRIP 效应除了应用于钢铁和陶瓷材料之外,同样可以应用于非晶合金,为解决非晶合金的室温脆性和应变软化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工作被刊登至Advance Materials期刊,随后相关国际著名期刊相继对该研究工作进行追踪报道,Science期刊评诉称:在非晶合金中引入“相变诱导塑性”,不仅有助于克服非晶合金实际应用所面临的关键问题,推动非晶合金的广泛应用,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无序固体韧塑化的新思路,并“开辟了一个新的科学研究方向”。Nature 出版集团对候选人工作做焦点报道:该论文中的方法也可应用于在其它非晶合金体系,为开发具有实际工程应用价值的大韧塑性非晶合金材料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吴渊针对高熵合金的相结构稳定性争论和BCC高熵合金的脆性问题,揭示了高熵合金的多形性转变,澄清了人们对典型高熵合金的结构稳定性疑惑。并通过调控高熵合金的热稳定性和机械稳定性,将TRIP效应引入到脆性BCC高熵合金,在保持高强度的同时大幅提高了塑性,克服了强度-塑性矛盾,为解决限制BCC高熵合金加工成型和实际应用的瓶颈问题:室温脆性,提供了有益思路。
近年来吴渊应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数十次,每次都带领指导的研究生参加,鼓励学生与国内外同行相互交流、思想碰撞,促进学生拓宽视野和学术进步。通过在科学前沿的指导和对学生多方面的支持和培养,引导学生成才,做出优秀的科研成果。协助吕昭平教授指导了多名优秀博士生,课题组所开发的高强钢被国际著名期刊Nature报到,随后被新华社、新浪新闻、搜狐网等多家媒体追踪报道,并荣获2017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荣誉称号;同时团队获得2017年“感动北科”新闻人物荣誉称号。
言传身教,培育学生全面成才
育人的有效路径在于积极、正确的引导,吴渊内心始终怀有言传身教、为人师表的思想。在实际科研生活中他通过具体事例向学生传达获得学术思想的途径,引导学生将自己了解到具有推动意义的思想引至自己研究的方向,积极探讨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通过多次耐心讲解、细心引导,逐渐使学生掌握遇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方法。由于对科研工作的无限喜爱,作为老师仍能够利用大量的时间精读文献,并将具有深远意义的科技文章在学生之间分享、讨论。同时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吴渊仍坚持深入实验室与学生共同就某一实验设计思路和相关的操作步骤进行实地探讨、亲临现场操作,并提出相关独到的见解,避免学生走向科研的思维误区,由此极大地鼓舞学生对科研的热情。当学生的科研遇到困难、受到挫折时,他总是耐心安慰,并帮助分析直到问题解决;当学生的工作一帆风顺,变得急功近利时,他总是劝导学生要冷静思考、戒骄戒躁、脚踏实地开展工作。
从事科研工作,学术论文写作与修改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行文经验的欠缺是学生不可避免的现象。吴渊通过对近年来科技论文自身写作经验的积累及常见写作错误的细致分析、归纳整理,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写作技巧培训,并对学生的文章不厌其烦地多次修改,最终成文。
吴渊关心学生生活,身体力行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缓解心理压力,学生们有什么困难喜欢找吴渊诉说、求助。学生张飞来自农村,踢球时膝盖韧带受伤,急需住院做手术,无法交付两万元住院费,吴渊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钱垫付住院费;学生杜青、何骏阳博士四年级以后,学生宿舍被收回,在学校附近租房需要交付八千元押金,吴渊得知情况后,为了给学生提供安心的学习环境,毫不犹豫垫付了押金,如今何骏阳已经赴德国马普所做博士后,杜青也取得突出的科研成果,投稿并送审一篇Nature论文,正在评审之中。
近年来,在吴渊的悉心指导下高敬恩、何俊阳分别荣获“北京科技大学优秀博士论文”和“北京科技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他指导的博士生宋温丽、黄海龙分别在著名的国际材料期刊Advance Materials上发表论文,宋温丽在国际会议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Advanced materials中获得The Best Poster Paper Award;在读博士生张飞发表成果于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并在“第26届高压科技国际会议”中获得“Excellent Poster Award”;在读博士生原园成功申请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学术交流访问项目。
高行微言,所以修身;博学切问,所以广知;恭俭谦约,所以自守。吴渊一直默默耕耘在科研和学生培养方面,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热情播撒在教育事业这片热土上,他爱他的学生,他爱他的事业,他执着他的追求——做学生爱戴的品行之师、学问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