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教30年来,陈章华始终站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每年承担大量本科生、研究生教学任务。多年来他积极开展力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工作,致力于将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前沿成果引入教学。
在理科实验班,材料国际班、高等工程师等班级的工程力学和材料力学课程教授过程中,陈章华坚持因材施教,将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定位在探索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教学实践方面。根据理工学生的特点,陈章华在大二年级的力学课程中,加强工程实践训练,通过探究式学习和研究性课题,不断强化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创新意识。在课堂学习中引导同学们观察和总结在日常生活与生产实践中经常发生的材料与结构失效实例,提出问题,引入探究性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要求学生以科研的方法进行文献检索、制定实验方案和数值模拟计算等方面工作。在完成试验后,学生自主完成数值模拟工作,最后写出研究报告。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能够对实验现象和计算结果做出比较正确的解释。理科实验班,材料国际班、高等工程师班等班级的同学提交的5本约100多篇研究报告集,图文并茂,内容详尽。学生接触到较丰富的试验和计算内容,采用这种授课模式,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状态,学习的积极性高,学到的知识扎实,学生普遍对这项探究活动感兴趣。通过教学改革项目,陈章华让学生得到初步的工程实践训练,学生的探索、创新和团队合作的能力得到提升。
陈章华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为核心,全面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建设。他结合材料力学和有限元模拟技术的新进展,不断更新材料力学创新性实验项目和内容,将科研成果向教学内容转化,创建了一批设计思想新颖、实验方法先进的材料力学设计性实验。在注意力学教学的基础性的同时,陈章华大力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使基础教学实验充分体现时代性和前沿性。
针对我校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陈章华特别注意把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探索了材料力学实验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以实验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实验设计能力、实践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陈章华建设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学生能力和素质培养为核心,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的实验教学体系,激发同学的学习兴趣,极大地提高了材料力学的教学水平和材料力学实验的质量。
陈章华把教材研究与建设作为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编写材料力学理论和有限元模拟教材,凝练和固化了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他所追求的从理论课程到实践性模拟的融合。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陈章华特别注意推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他注重基本知识、规律与方法的传授,更重视在科学探索精神和思维方式方法层面上的引导,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将讲授与基于问题的教学方式相结合,引导和鼓励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对材料的失效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分析讨论。他鼓励学生对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有意识的研究,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活泼多样的探究性实验。开放实验内容,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并为他们实施实验调配器材。这样的教学模式既培养了学生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形成了独特的教学风格。每次备课,陈章华注意总结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有意识引入新的知识点,将材料力学发展的新动向、新趋势体现在课件和课堂教学中,保证教育本身的先进性与创新性。他讲授的3门课程获得北京科技大学免检课程称号,他主持教改的课程为校优质课程,五次获得北京科技大学“我爱我师——我心目中最优秀的老师”荣誉,2017年获得北京科技大学教学名师奖。
教学与科研的紧密结合,是提高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陈章华将大量时间与精力用在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他主要从事固体力学中的多尺度耦合场问题和材料在复杂环境下损伤失效的分析,目前主持和主要参加的科研项目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1项,国家科技攻关基金1项,国防研究基金1项,北京市级教改项目1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8篇,通讯作者16篇,SCI/EI检索30篇。他将科研与实验教学相结合,促进教学和科研双丰收。
(责编:邢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