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人物

FIGURES

吴胜利:在实践中探索 , 在创新中航

2019-10-01
单位(作者):白华 吴钰重

在北京科技大学的冶金学院,有着这样一位教师:他生活经历丰富,在角色的转换中游刃有余;他热爱三尺讲台,教书二十六载仍孜孜不倦;他坚信实践力量,在探索中引航冶金教学——他就是荣获“2012 年北京市教学名师”荣誉称号的吴胜利教授。

微信图片_20191230171756.jpg

孟子曾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人生的三大乐事之一,秉持着这样的信念,吴胜利教授以细致认真的性格和对学生负责的态度,二十余年来为我国冶金事业培养大批人才。同时,身兼上海宝钢集团特聘专家、日本东北大学客座教授等职务,始终工作在冶金一线的他,用实践的力量和严谨的作风赢得了师生的尊重和喜爱。

阅历丰富,积淀丰满人生

吴胜利教授出生于上海,如同那个时代的许多青年一样,经历了三年上山下乡的艰辛。基于个人努力和生活磨砺,他考入北京钢铁学院,从陌生到热爱,他在冶金学科中完成了本

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并于毕业后踏上三尺讲台投身到我校冶金专业的教育教学中。不同于今日的大学生,吴胜利在本科和研究生学习之前,分别进行了几年的一线工作,真正的深入到基层。作为一名钢铁工人,他接触到我国钢铁行业最真实的情况和 平, 时, 在每日与高炉为伴中,切实体会到金属冶炼过程中的问题和潜力,为日后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更具应用性的方向。当谈到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前景时,他说:“我国的钢铁产业绝对不是夕阳产业。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人均钢铁蓄积量(拥有量)已经超过30 吨,而我国却仅仅为 5 吨,这一点足以说明我国钢铁业的发展潜力。”

经历两年的助教、讲师的工作后,伴随着对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学校选派吴胜利前往日本东北大学、神户制钢研究所就金属工学专业进行了为期五年的学习和研究,获得了博士学位和博士后工作经历。在日本的经历,使他不仅收获了科研方面的成就,还在与当地学者的交流和共事中吸取了严谨细致的科研态度。回国后,他带回了知识硕果,更带回了一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对待自己凡事追求完美,对待自己的硕士、博士研究生也同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学们或多或少有些“畏惧”这位严师,但却在磨练中学到许多,成就自己的看家本领。

任教二十六年从未间歇,吴胜利身兼数职,2005 年至今任日本东北大学客座教授,2007 年至今任宝钢特聘专家和首席研究员。丰富的人生阅历,使他在角色转换中游刃有余,不仅令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更为其教育教学工作积累大量实例,使教学始终与科学前沿发展相关联。

热衷教育,塑造冶金精英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受家庭教育和个人兴趣的影响,少年时期的吴胜利就向往能够成为一名师者,在三寸讲台上用知识的力量武装莘莘学子。在北京钢铁学院完成了研究生学习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成为一名光荣的青年教师,播撒知识的种子。

干一行,爱一行,守护着自己的教师梦想,吴胜利身处教学一线,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教学中,他独创的“磁铁式”教学艺术深得学生喜爱:课堂上,根据专业课需要提高学生自我思考及综合分析能力,他深入浅出,用具体实例和朴实话语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应用。“磁铁式教学”的魅力让学生们看到了冶金专业的未来,并逐渐增强了对该学科的研究兴趣。坚持着对学生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可“抱着走”的教学理念,吴胜利对自己的硕士生、博士生在注重引导的同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个项目从策划到结案都由学生亲力亲为,这无疑增加了学生的任务,但对于他们又是一个提高自身能力、接触一线工作的绝佳机会,使学生们具备了更好的融入社会的能力。

在教学管理方面,吴胜利也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模式。在他的实验室中,成立了研究室管理委员会,除了一名老师挂帅之外,该组织均由学生组成,并根据不同职能进行了合理的部门划分。该机构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沟通,学生们拥有了表达自我的平台。合理的建议和意见被采纳不仅改善了研究室的管理,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不仅如此,该部门还具有文体部等文化交流组织,缓解了繁重的科研任务压力,用文化的力量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丰富了彼此的生活。

吴胜利在教学管理中的创新措施使师生从中受益匪浅,用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了科研的进步。目前,他已完成 13名博士生、63名硕士生的培养,他们活跃在科研院所、钢铁企业、外资企业,受到用人单位一致好评。

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学到了冶金知识,而我现在恰恰是起到一个传承的作用,对于学生和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热切的希望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真真正正把所学用在我们国家的冶金建设中”,承前启后,薪火相传,吴胜利朴实而真切的话语中,散发着师者的魅力。

崇尚实践,打造领先学科

“学风严谨,崇尚实践”一直是北京科技大学的传统,而吴胜利正是这一传统的践行者。自 2007 年当选宝钢首席研究员、特聘专家以来,他经常往返于京沪两地,但教学工作从未间断,而且由于丰富而新鲜的实践经验使其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无论是本科生的课堂亦或是硕士生、博士生的课堂,吴胜利都在学生中获得一致好评,其主讲课程多次获得市级校级精品课的荣誉。究其原因,最大的优势便是他丰富的实践经验。他认为,现在的实习中,部分单位出于安全因素等考虑,将学生与生产一线隔离开来,这使得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停留于理论知识层面。为了能够在教学中将基础知识与冶金前沿发展动态相结合,他鼓励学生参加冶金学院每年举办的钢铁模拟大赛,给学生们提供了最逼真的一线场景,使其能力得以提升。科研方面,吴胜利努力钻研、锐意创新,积极追踪国际学术前沿,围绕“铁矿石资源高效使用技术”、“熔融还原炼铁工艺新技术”等学科方向,进行了开拓、聚焦、深化及应用的科学研究工作,相继提出了多项具有国际水平的新概念、新技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以及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关注和认可。近三年来他作为课程负责人主讲的《钢铁冶金学》课 程的学生综合评分均在95分以上,鉴于有益的课堂效果,该在 航课程先后被授予北京科技大学校级优秀课程、北京科技大学免检课堂、北京科技大学校级精品课程,并于 2009 年被授予北京市精品课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吴胜利的学生在从校园向社会的过渡大都很顺利,这要归功于在校内期间,吴教授对每位同学的严苛要求。对于自己的研究生,通常通过半年的时间来确定研究的方向,接下来,便在吴教授的引导之下进行实验和理论研究。从项目的初步设想,直到结题答辩,均由学生们担任一把手,扎实研究,步步为营,深入到上海宝钢集团等一线领域,与当地各级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与交流,学生们的实战经验在这种模式的训练下必然与日俱增。

吴胜利在采访最后,也对我校师生寄予厚望。他希望师生能够理解“求实鼎新”的内涵,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关注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发展情况,在小细节中研究出大成果。

仰望星空,我们应当放长目光、着眼未来,在理想与现实的交叉点探索未知;脚踏实地,我们应精益求精、埋头苦干,在专业领域中用实践的力量散发知识的魅力,吴胜利用二十余载的奋斗经历向我们诠释了何谓“名师”。

三尺讲台传承冶金经典,天下桃李共念师德深重。在家中的收藏柜里,吴胜利只将我校颁发的“我爱我师”奖章陈列其中,他说:“金杯银杯,不如学生们的口碑,每每看到来自学生们的肯定,便感到自己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冶金战线的一代代恩师的辛勤耕耘下,我国的冶金事业研究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阔。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