讣 告
于学馥先生,二〇一〇年元月八日十一时二十分,因病于北医三院逝世,享年九十一岁。
于学馥先生是我国采矿工程界第一批博士生导师(全国共2人),是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科的创始人、奠基人与学科前沿开拓者之一,是北京科技大学矿业工程学科主要创建人之一,是中国这一领域最早的教育家。在国际岩石力学界于先生首先提出“轴变论”、“岩石记忆”与非确定性科学理论,为我国现代采矿科学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于先生是中国地铁建设“暗挖”法的创建者、倡导者和积极推动者,采用“暗挖”法实施中国地铁建设的奠基人;曾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国家奖励。解放前夕曾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参与解放西安、咸阳的战斗。
于学馥先生,1919年8月出生于山东省龙口市,1934至1937年就读于北京市一中(高中),1938年5月就读于由查良钊先生创办的陇南天水国立第五中学,并于1944年毕业。毕业后投身到建设新中华,解放全中国,报效祖国的实际工作中,曾任四川东林、湖南湘江、湖南中湘、辽宁阜新等煤矿助理工程师、厂主任等职;1948年以后走上教育岗位,曾任西北工学院、山东大学、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讲师,清华大学及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副教授、教授、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代系主任等职。北京市一、二、三届人民代表,北京市政协第六、七 届委员会委员。民盟中央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盟北京市委常委、科技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国际岩石力学学会成员;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小组成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地下与地下空间岩石工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主编;中国核学会铀矿冶学会理事;《铀矿冶》学报编辑;中国煤炭学会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岩土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顾问委员;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国金属学会首届名誉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锚固与注浆分会第四届委员会顾问;北京市地下铁道公司顾问;焦作矿业学院名誉教授;包头钢铁学院名誉教授;北京科技大学采矿奖学金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于学馥先生长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与研究方法,从事科研、工程实践与教学工作。取得了系统的创造性成果,在教学和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上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教学方面,于先生在50年代,即我国的建国初期,在国内高校首先创建并发展了我国岩石力学教育事业,开出了岩石力学新课程,采用由静力学结构分析向动力学结构分析发展的新理论进行巷道地压规律研究;在工程岩石力学方面,从50年代开始创立的“轴变论”,推动了采矿和地下工程技术原理向动态研究发展的第一步,轴变论理论的提出早于国外18年。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形成了一套建立在非均质、非连续介质理论之上,以现代数学力学分析和计算机数值模拟分析为主的地下围岩稳定分析理论;此后,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岩石记忆的新概念和岩石记忆与开挖新理论、非确定性分析理论,为解决工程施工因素计算奠定了科学基础。
于学馥先生热爱国家、热爱科学、热爱教育事业,是一位德高望重、深受爱戴的良师。他治学严谨、倾心育人,一生桃李满天下。为我国采矿、岩石工程界培养输送了大批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一生培养出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50多名,还有大量本科生和矿山、科研等技术人员。
于学馥先生安息吧!
于学馥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定于二〇一〇年元月十二日上午十一时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竹厅举行。前往送别的于先生的生前友好、同事、学生,请于元月十二日上午十时在鸿博园东边集体乘车前往。
于学馥先生治丧委员会
二〇一〇年元月八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