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新闻网7月8日电(通讯员 谢靓)7月5日至6日,由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功能语言学专业委员会主办、学校外国语学院与功能语言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第三届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校举办。来自海内外180余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齐聚一堂,围绕“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界面与发展”主题,通过主旨演讲、分论坛研讨等形式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索功能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育实践的创新融合路径。学校副校长张卫冬及相关单位负责人出席会议。

张卫冬讲话
张卫冬表示,在全球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背景下,功能语言学以其对语言“社会符号本质”的深刻洞见,展现出强大的时代生命力。本次会议以“功能语言学与外语教育:界面和发展”为主题,深入探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理论发展及实践应用,对推进外语学科建设、服务教育强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首日主旨报告中,香港城市大学Jonathan Webster教授系统梳理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核心理论框架;佛罗里达大学方志辉教授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评价理论,提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清华大学封宗信教授重新审视了语法隐喻概念,深入探讨了其在在词语、小句、主位和语用层面上理论化的重要性和难度;北京师范大学于晖教授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探索体裁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构建学术素养培养模式;香港理工大学冯德正副教授展示了大学英语教育中“讲好中国故事”的数字多模态路径;北京大学高彦梅研究员探讨了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概念语法隐喻。
次日主旨报告中,麦考瑞大学Wendy Bowcher教授通过分析儿童绘本《Way Home》,揭示其如何通过文字与图像展现身份、归属和家庭等社会议题;山西大学杨林秀教授全面回顾了言据性领域四十年的发展,强调其超越信息来源标示,涵盖信息可靠性评价;北京科技大学何中清教授提出了言据性用于知识建构的四维分析框架,并运用语料库的研究方法深刻揭示了言据性参与不同学科英语研究论文知识建构上的差异;华东师范大学赖良涛教授从教育语言学视角探讨了作为新兴学科的外语教育,指出其核心在于语言与教育的互动,强调外语教育应融合语言技能、语言知识与学科知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姜峰教授比较了英国大学生与ChatGPT生成的议论文中三词词串的语言特征,强调了AI辅助写作的教育价值与局限性;波兹南密茨凯维奇大学Miroslaw Pawlak教授聚焦第二语言语法教学中的核心议题,梳理了关于语法教学必要性的不同观点,提出了适应具体教学情境、注重个性化与自主学习的有效语法教学指导原则。
平行论坛中,来自80余所高校的150余名师生积极参与,青年学者们围绕语言语义学、话语分析、多模态研究、教育中的情感因素、课堂互动、教材分析、第二语言写作、翻译与大语言模型等主题展开深入研讨,既展现了扎实的理论素养,也体现出对现实问题的敏锐关注。

论坛开幕式合影
作为功能语言学领域的高水平学术盛会,本届研讨会不仅深化了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更为外语教育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新思路。
(摄影:金瑞喆)
(责编:付云笛、薛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