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度科技工作总结表彰会召开
2010年1月15日,北京科技大学2009年度科技工作总结表彰会在建龙报告厅隆重举行。校党委书记罗维东、校长徐金梧,党委副书记谢辉,副校长谢建新、张欣欣、张跃、武德昆、孙冬柏,中国科学院葛昌纯院士、工程院胡正寰院士,获奖教师代表,各部处、学院负责人及科技管理人员1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罗维东书记主持。 科研部部长王西涛在会上总结、汇报了2009年科技工作情况。2009年,学校科技工作以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主题,始终坚持三个贴近理念和内涵式发展的指导思想,抓住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契机,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克服种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保持了良好的发展。科研经费、科研项目、科研基地及创新平台建设、团队人才培育、科技成果产出、体制、机制改革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好成绩。2009年,我校科研经费达5.5亿元,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4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7项,申请专利378项、授权专利190项,增长幅度显著;新建成了以国家基础条件平台材料科学数据共享网为代表的6个国家、省部级科研基地,加盟、共建了19个行业、地方科技创新联盟和产学研平台;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863计划重点项目、广东省部产学研结合重大项目等一批国家、地方以及企业的重大重点项目;广东研究院建设、国防科研生产等均取得突出成绩。王西涛还介绍了学校科技工作体制机制的改革情况。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科技工作水平和效率,原科学技术处完成了管理机构改制,并更名为科学研究与发展部,迈出了探索体制机制创新的关键一步。
表彰会上,李晓刚教授牵头完成的“钢铁材料及制品大气腐蚀数据积累、规律和共享服务”、贺信莱教授等参与完成的“高性能造船用钢制造技术创新与集成”、王新华教授等参与完成的“转炉流程生产优质特殊钢工艺技术的开发与创新”、张欣欣教授参与完成的“干熄焦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一条龙’开发和应用”等4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奖成果,徐金梧教授牵头完成的“宽板带生产计划集成与动态调度系统研制”、朱维耀教授牵头完成的“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渗流理论和开发方法研究及应用”、姜福兴教授等完成的“冲击地压预测预报与防治成套技术研究”等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获奖成果获得“北京科技大学成果配套奖励”,徐金梧向获奖代表颁发了获奖证书。 曲选辉教授作为材料科学数据共享网的负责人和国家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的带头人,由于在成功申报国家级科研团队、基地做出的突出贡献,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科研贡献奖”,谢建新向曲选辉颁发了获奖证书。 顾强、刘杰民、闫海、何伟、李怡等为第一完成人的5项科研成果被评为“北京科技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葛昌纯院士为获奖代表颁发了证书。论文发表3年内单篇他引次数超过50次的作者张波萍教授和论文发表刊物影响因子在我校排名第一的陈骏研究员作为“科技论文奖”获奖者代表,领取了由胡正寰颁发的获奖证书。 87名教师因到校软件费超过100万元获得“北京科技大学科研贡献奖”,张欣欣、张跃、武德昆为28名获奖代表颁发了奖励证书。
颁奖仪式后,李晓刚和陈骏作为获奖代表,分别上台发言,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科研领域的心得和体会。
总结、表彰之后,谢建新副校长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国家重大重点项目、高水平团队培养、加强基础研究、推进机制建设、高科技管理工作水平等几个方面,结合2010年的发展形势,对2010年学校科技工作进行了展望和部署,并提出了基础研究导向、大项目导向、产出导向、水平导向等指导性思路。
徐金梧校长最后进行了总结发言。徐金梧说,在很多企业尤其是冶金企业利润大幅下滑的困难形势下,我校科研经费仍然实现了大幅增长,实属不易,科技工作值得肯定。其次,2009年科技工作还表现出承担重大重点项目成绩良好、产学研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的特点。徐金梧指出,2010年既是“十一五”的末年,同时也是“十二五”布局的关键之年,因此2010年的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学校“十二五”期间的发展。学校科技工作一定要把握好这个形势,密切关注并且组织好有份量的大项目,切实从国家需求、行业需求出发,策划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基地的申报、建设。利用好、发挥好基本科研业务费的作用,抓住人才队伍培养这个关键,抓好两头,既要做好基础性、探索性研究工作,提高原始创新水平,又要跟上国家越来越关注成果转化,重视技术成果集成化、工程化的大形势,关注多学科交叉和集成、工程创新,强化管理,推动学校科技工作继续进步。徐金梧殷切希望,在未来发展道路上,全校教职员工继续保持精诚团结的传统,共同努力,促进学校早日实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
最后,罗维东书记代表学校感谢各位教师、科技人员为学校发展做出的贡献,并向大家致以新年的祝福。至此,2009年度科技工作表彰会圆满结束。随着各位教师迈出会场的步伐,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工作又开始了新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