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眼前的这个80后小伙儿,身上有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狠劲儿。他凭借多年的刻苦钻研,在专业领域内频频获奖,并且一举夺得了被誉为摩擦学界的诺贝尔的国际摩擦学铜质奖章,成为第一个华人获奖者。在外留学期间,曾经有几个顶级研究机构向他抛出橄榄枝,他都没有动心。2010年,他毅然选择了回国。他名叫岩雨。为了深入实施人才强区战略,落实“草原英才”工程,我区于9月1~5日举办内蒙古籍高层次人才家乡行活动。17位在北京、天津、上海工作的内蒙古籍高层次人才应邀回到家乡开展学术交流和项目合作。岩雨作为受邀专家之一参加了此次活动,记者采访了他。
经过多年的求学生涯,在岩雨看来,做学问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苦学也罢,乐学也好,都需要扎扎实实地学,谁也替代不了。”岩雨说。
2002年7月的一天下午,一位头发略白的教授走到北京科技大学自习室,对岩雨说:“岩雨,你来一下。”。
岩雨合上书,跟随老师来到走廊里。当时,岩雨已经获得了北京科技大学人民奖学金等荣誉,并且被学校定为直接保送本校研究生部继续进修。教授对他说:“以你的学习劲头,读研很好。虽然你已经被保研了,但是你应该考虑一下去外国读研……”
教室窗外的爬山虎郁郁葱葱,草坪上的小草黄了又绿。4年了,这里是岩雨熟悉的环境,而且他还在这里继续享受保送读研……“当时,我犹豫不定。但是,最后我想明白了。我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将来尽可能多地回馈社会、报效祖国,不是选择安逸。如果我出国进修,可能会辛苦一点,但是能学到更多东西!”岩雨说。思考再三,岩雨选择到英国进修,对工学进行系统学习。
在外留学不容易,但是,因为有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岩雨的学习劲头非常足。
岩雨到英国赫尔瓦特大学工程及物理学院后,为了领悟到更多的知识,他整天泡在实验室,每天凌晨才回家。“英国的冬天同样昼短夜长,那时我到校最早,回家最晚,每天披星戴月。”岩雨说。正是由于这份勤勉,岩雨用了不到3年的时间,就拿到了博士学位,这让他的导师和同学们非常惊讶,因为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拿到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并不多见。
2003年,岩雨从英国赫尔瓦特大学转入英国利兹大学继续深造,获得全额博士奖学金。虽然学习时间宝贵,但是,当看到身边许多人都在勤工俭学时,他决定加入到勤工俭学的队伍中去。“不是因为没钱,而是改变了观念。我认为留学不应是一个完全学习书本的过程,而是一个全面发展,认识社会、锻炼自己的过程。打工就是一种锻炼。”岩雨说。
从那时起,岩雨作过西餐厅的侍应生、学校餐厅保洁员、电话公司客服……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做侍应生那段时间。西餐的盘子很大,为了保持食物送到顾客面前时的温度,盘子盛菜前都要预热。当时,我们每个侍应生每次都要两只手端6个大盘子。这时手当然是不够用喽,盘子只好放在胳膊上,很烫的!”当了一个月侍应生,岩雨又回到学校当了保洁员,负责每天打扫男女厕所和餐厅,工资是1小时5英镑,每天工作2小时。“女厕所需要每天早晨提前打扫,因为晚了就会耽误女同学们上厕所……还有,因为需要清洁的面积非常大,时间有限,许多女同学根本不能胜任,这是体力活儿!”岩雨说。此后,每天早晨6时,当走廊的声控灯被他的脚步声打亮,餐厅的厨师就会隔着窗户打招呼:“嗨,ROCK(岩雨的英文名)!”
2006年,岩雨从英国利兹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继续留校进行了两年博士后的研究,2008年受聘于利兹大学研究院,2009年兼任利兹大学纳米技术转化经理,主要任务是推进产学研的转化,直至2010年学成归国。在英国留学8年间,除了正式工作和学习外,他还一直坚持兼职做临时工。也正是由于坚持不懈地接触社会,现在他用英语听说读写非常熟练,也能够用法语进行日常交流。
如今,岩雨已经学成归国,看到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他十分欣喜。与许多海归留学生一样,他渴望能够用自己多年所学为家乡建设做出贡献。
[人物档案]
岩雨,男,1980年出生于包头市,现供职于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1998年,他由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考入北京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系,2002年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获得工学学士学位,同年前往英国继续深造。
他曾获得多项荣誉:2006年获得中国教育部国家优秀留学生;2008年获得国际摩擦学铜质奖章;2009年获得国际摩擦学大会优秀年轻学者奖;2010年获得美国国家自然基金会和美国空军研究会GRC奖;2011年获得第6届全国腐蚀与防护大会优秀论文一等奖。他还是部分研究项目的负责人:2008年6月至今,任医用骨水泥的研究项目负责人(英国强生公司);2009年9月至今,任应用纳米技术(孵化)研究项目负责人(英国科技部以及约克郡政府);2009年10月至今,任人工关节材料研究项目负责人(英国关节病研究学会);2010年12月至今,任微动摩擦腐蚀研究项目负责人。
文/本报记者 周 波 高 佳
来源:正北方网 2011-09-05
链接:
1. 凤凰网:草原英才岩雨:渴望为家乡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