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春尽夏至之际,我们共同迎来了北京科技大学体育馆5周岁生日。从好运北京测试赛到2008北京奥运会,从残奥会闭幕到正式对外开放运营,回顾体育馆的发展历程,一页页重要历史篇章仍然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时间都去哪儿了?让我们跟随记忆的光影去串联起这一幅幅难忘的画面。
缘于奥运,发扬科大人的优秀体育传统
2001年7月13日,中华儿女翘首企盼,怀揣着紧张、激动的心情聆听着北京申奥团队的陈述。我校校友刘淇、楼大鹏作为北京奥运申奥团队的陈述人,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了科大人对体育事业的专注与热爱。当萨马兰奇宣布北京当选为2008年第29届奥运会主办城市,欢笑、眼泪交织在一起,历史铭记了这一刻的光辉与荣耀。
2002年10月16日,国务院第141次总理办公会审议通过了我校体育馆将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4所新建高校场馆之一。几代科大人的奥运梦想变为现实,体育传统校的光环熠熠生辉,矗立在学校中轴线上的这座气势磅礴、庄严雄伟的体育馆由此孕育而生。
2008年8月8日,第29届北京奥运会正式拉开帷幕,奥运激情沁入到了每一名中华儿女心中。我校体育馆作为跆拳道、柔道项目的正式比赛场馆,积极应对赛事安排紧、转场时间短的工作挑战,圆满完成了奥运会赛事服务工作,并得到了奥委会时任主席罗格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扬。
奥运会结束后,我校体育馆马不停蹄的开展第13届残奥会相关赛事工作。残奥会期间,承办了轮椅篮球、轮椅橄榄球比赛项目,从无障碍设施到志愿服务工作缜密有序,为参赛队员和观众留下了美好而又深刻的奥运印象。
聚于智慧,开辟后奥运的完美转型
2008年9月,伴随着奥运会会旗和残奥会会旗的缓缓落下,万众瞩目的奥运赛事在神州大地完美落幕。奥运气息渐渐消散,但体育馆的后奥运精彩刚刚起步!
2009年3月,根据学校第5次校长办公会决议,明确了体育馆功能定位、管理经营模式,成立了体育馆使用规划工作组,讨论并认可了体育馆分区、体育馆管理办法、运营项目及收费标准、体育教学计划及运动队训练计划等具体事宜。
2009年4月19日,体育馆正式开放经营。作为学校新成立的直属单位,如何让奥运会宝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发挥淋漓尽致的作用是场馆团队所面对的巨大挑战。无前例、无模式、无经验,运营之初这种“三无”状态让运营工作无从下手,体育馆团队迎难而上,在学校领导的关心与指导下边摸索、边学习、边总结,确立了“服务学校和师生,促进学校体育事业发展和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合理利用资源,向社会适度开放,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功能定位和“以馆养馆,持续发展,不断完善各项软硬件设施,提供高水平的服务,使体育馆成为健康文明、环境舒适、设施一流、服务周到的体育教学训练、师生员工健身与学校大型活动场所”的目标定位,实现了场馆建造之初的“满足赛时,立足赛后”的设想。
勇于进取,促动体育馆的茁壮发展
2009至2014年,5年的光阴映照出了体育馆的每一步成长与改变,每一名科大人也切身体会到了体育馆的开放运营为校园生活所带来的别样感受。
这5年,我们的体育课变得异彩纷呈,科大学子可以在整洁舒适的运动环境中选择学习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跆拳道、健美操、瑜伽、柔道等9项体育课程;这5年,学校运动代表队可以在体育馆的专业场地接受更加系统、科学的训练,和风吹日晒、严寒酷暑的极端环境潇洒告别;这5年,我们的课余生活变得更加健康、充实,约上三两好友挥动球拍、水中驰骋、肆意流汗,尽情享受运动带来的快乐。
这5年,新生入学报到、开学典礼搬到了体育馆,在这里记录了一张张稚嫩的面庞和初来乍到的羞涩,在这里以热情周到的服务迎接新生到来;这五年,井然有序的双选会、招聘会开启了毕业生的求职之路,一份份沉甸甸的应聘简历浓缩了这4年的贝壳记忆与成长;这5年,听到《青春纪念册》、《那些花儿》、《我的未来不是梦》,我们知道毕业的脚步近了,大屏幕滚动播放着大学生活中的花絮,纵然有千般不舍,也要挥手告别;这5年,校内大型活动、体育竞赛在这里大放光彩,第一时间分享了北科人胜利的喜悦和成功的泪水。
这5年,羽毛球场地更换了地胶,篮球场更换了木地板,游泳馆增设了地暖设备,全馆更新VI标识;这五年,承办了48家知名企事业单位的大型活动,圆满完成了2010年首届世界武博会的赛事工作;这五年,共接待在馆上课学生386508人次及运动健身顾客1055619人次;这5年,获得“武博会突出贡献单位”、“北京市优秀体育场馆”、卫生A级单位等荣誉称号;这5年,共组织举办54场员工综合素质培训会,48场消防安全培训、救生演练培训,1825天安全无事故平稳运营。
光阴荏苒,日月如梭,我们在这里迎来送往,用辛勤的汗水和集体的智慧浇筑出了丰硕的果实。时光流逝,热情不褪,我们愿意挥洒青春的汗水,继续分享北科人的运动快乐!
(责编:邢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