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启动暨选题研讨会4月30日下午在学生活动中心大会议室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兼党总支书记彭庆红,校团委书记刘晓东参加会议。

刘晓东在讲话中回溯了社会实践课程化十年来的历史,他将社会实践工作凝练为三个阶段:实践模式的搭建、实践深度的提升和实践自觉的引领。希望通过努力让社会实践工作早日进入第三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实践自觉,更好地发挥实践育人的杠杆作用。随后,他介绍了新时期学校社会实践工作重点推动的“质量工程”,包括八个质量改革方向:一是细化课程教学的内容,提升授课质量;二是加强老师的实践指导,提升实践质量;三是加强实践项目的策划,提升选题质量;四是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提升平台质量;五是编写出版《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与实务》,提升教材质量;六是加强课程管理和安全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升管理质量;七是完善社会实践成果转化机制,提升成果质量;八是凝练实践育人精品、营造氛围,提升文化质量。最后,他针对今年的社会实践工作提出了“四精”的具体要求,即“精心”组织与策划、推动“精品”项目、“精细”化管理、“精益”求精培育成果,让学生的思想在实践中磨砺,更好地发挥实践育人价值。
彭庆红代表思政课教师讲话。他高度肯定了社会实践十年课程化探索取得的显著成绩,对未来社会实践的发展充满信心和期待。他围绕“如何提升社会实践工作实效性”的主题,分享了“三结合、一联合”的工作建议。他说,社会实践的工作要注重顶层设计,更要加强基层创新,要将社会实践项目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就业创业相结合、与教师课题相结合,同时联合媒体力量。他列举了学校团委与科技史专业联合开展“寻铁记”实践项目的案例,建议各学院主动联系专业教师,联合各方力量,开展更多类似的创新性实践活动。讲话最后,彭老师代表思政课教师表达了今后更多参与到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具体指导工作中的意愿,并表示马克思主义学院一定会加大投入,推动我校社会实践工作取得更大的发展。
校团委副书记徐洪业介绍了本年度社会实践工作的整体思路。2014年,学校社会实践工作迎来了课程化建设的第十个年头。今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将以“实践绘就最美青春”为大主题,开展走进“六区”(即贫困农村与中西部地区、革命老区、经济新区、城镇郊区、城市社区和企业厂矿区)六个专项行动。此外,学校设计推出了《社会实践工作年历》和《暑期社会实践工作手册》,进一步提升了社会实践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让社会实践的前期授课与申报、过程组织与管理、物资及教学保障、总结与评优表彰等环节更加规范。
与会优秀指导教师们围绕本年度社会实践的整体思路和选题项目进行了深入的研讨。文法学院教授时立荣建议选题要更加具体化、明确化,更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教师可以注重发挥指导提升作用,让学生得到“感知、认识和体验”的实践教育效果。冶金学院教授李宏建议学生实践过程中要加强成果意识的指导,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思考、独立判断,在社会的大课堂中培养思考能力,做一名有思想的大学生。化生学院副教授周花蕾建议学生更多地结合所学专业,做一些有意义的实地调研和思考分析。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李晓东建议社会实践选题应更多地指向专业能力、兴趣技能、社会文化、流行时尚与政策问题等。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刘丽敏以“蚁族”“青椒”等经典调研项目为案例,建议引导学生主动到社会基层中摸索和体验。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钱振华提议让学生多学习往年社会实践的优秀项目,从中寻找灵感,并汲取实践动力。文法学院史立伟结合文法学院的工作实践,建议社会实践工作更多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搭建更加完善的保障机制,确保实践深度和质量。材料学院张朝磊提议更多地发挥专业班主任和高年级研究生的指导力量,并建立相应的政策和机制。计通学院解迎刚老师建议专业系所推出特色化的实践选题项目,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更早地认知专业。
据悉,本年度社会实践工作将以此次启动会为起点,陆续开展理论授课、项目申报、暑期实践和总结评优等工作。广大学生可以通过登录社会实践课程网或关注贝壳实践小博士微信平台及时了解社会实践的各类动态。
各学院团委书记、社会实践工作组成员及校团委社会实践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附:
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网(http://shijian.ustb.edu.cn)
新浪微博与微信平台@贝壳实践小博士(微信号ustbshijianxiaoboshi)
(责编:邢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