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新闻网11月5日电(通讯员 孟曦)10月30日至11月3日,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在南京大学圆满落幕。本届比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学联、江苏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包含主体赛、“揭榜挂帅”专项赛、“人工智能+”专项赛,共吸引全国2000多所高校、40余万作品、250多万学生参赛,我校在各赛道获得特等奖11项、一等奖17项、二等奖25项、三等奖21项以及优胜奖8项。
由人文素质教育中心打造的《古韵传今声——古筝弹奏机器人的研发与实现》项目团队,在“人工智能+”专项赛中斩获特等奖。该团队由孙梓铭、李宸宇、彭一阳、琦格乐和白沙馨仪五位学生组成,由我校北京市教学名师韩学周教授、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张冬浩副教授、中心青年教师孟曦指导,是我校此赛道唯一获得特等奖的参赛项目。

团队介绍
备赛期间,团队师生凝心聚力、协同攻坚。韩学周教授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凭借深厚专业积淀和丰富实践经验,精准把握项目方向、悉心指导技术攻关。学生团队深耕细研、勇于探索,将传统民乐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在反复打磨中完善项目,最终凭借过硬实力斩获特等奖,彰显了中心育人成效与师生创新风采。

弹奏古筝的机器人
《古韵传今声——古筝弹奏机器人的研发与实现》项目研发了一款能够演奏古筝的智能机器人。通过整合机械臂控制、灵巧手操控、乐谱识别与音色反馈等核心技术,实现机器人在古筝演奏中的乐谱识别、精准演奏、音色处理、智能反馈等功能。最终能够构建完整的音色识别与乐谱解析系统,使机器人具备自主识别复杂古筝乐谱并实时调整演奏策略的能力,从而达到接近人类演奏的艺术水准。

团队成员实验过程
项目将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为古筝艺术的传承提供了智能化技术支持,也为民族乐器的数字化转型奠定了基础。从科学价值来看,项目展现了动力学与人工智能在音乐科技领域的应用潜力;从应用场景来看,项目聚焦于实现人机协同演奏,打造智能教学辅助系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团队成员参赛留念
近年来,人文素质教育中心积极探索“艺术+科技”跨学科交叉融合,与智能科学与技术学院、数理学院、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等单位深度合作,韩学周教授带领中心青年教师获批《古筝弹奏智能音乐机器人研究与实现》《中国民族乐器笙簧及低音乐器发音材料的研究》《中国民族乐器笙簧片响铜合金组织性能标准化研究》等科研项目,提高了中心教师的学术科研能力,为学校学科布局的优化调整注入新的活力。
未来,中心将持续完善多学科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多元浸润路径的“钢翕铸新 艺工融合”三维一体美育育人体系,科教融合联合培养更多兼具科学精神、人文情怀与审美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贡献力量!
(供图:人文素质教育中心)
(责编:姜智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