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人,120余天,200余小时,60余次校内训练、4次分区训练、7次保障性训练、3次广场演练……”这组沉甸甸的数字,是学校师生为参与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付出的坚实足迹。作为纪念大会广场合唱团的一员,同时担任北京科技大学带队教师,双重身份的实践与坚守,让我对“责任”二字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段与祖国荣光同频共振的经历,深深镌刻在我心中,成为永不褪色的记忆。
百日磨砺:从校内排练厅到广场的逐光之路
从训练计划的细化调整到团队需求的及时响应,从物资保障的精准对接到学生情绪的疏导安抚,每一项细致高效的工作,让我们在训练过程中实现全程“零失误,零事故,零掉队”。从校园里的反复排练到分区的协同磨合,从保障性训练的细致打磨到广场演练的实战模拟,每一次开口演唱、每一个队列调整、每一回节奏校准,我们始终以“精益求精”为准则,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打磨细节。终于,当晨光洒满天安门广场,我们身着整齐服装、满怀赤诚之心,站在了这片承载着民族记忆的土地上,与众多参与者一同,接受祖国与人民的检阅。
合唱为媒:让红色旋律融入青春血脉
最初听到同学们演唱时,我既欣慰又担忧。欣慰的是大家在发声、音准、节奏上都下足了功夫,每一个音符都精准到位;可担忧的是,那些歌声能否传递出歌曲背后的情感与力量。我知道,要让合唱真正打动人心,必须先让同学们读懂旋律里的历史。因此我们通过挖掘曲目的深刻内涵,深化同学们对歌曲的理解,从而使他们的演唱充满鲜活的生命力。我们组织大家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参观主题展览,通过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抗战文物、一段段感人故事,让师生们深刻感受到革命先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更加坚定了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的信念。
精神传承:以青春之名续写时代华章
在纪念大会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回望抗日战争的壮阔历史,我深感振奋、备受鼓舞。作为新时代青年、高校共青团干部,我也深知使命在肩:既要以抗战精神为指引,始终不忘初心、接续奋斗,更要引领广大青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潮流中找准方向,用实际行动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上,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