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9月3日上午,我有幸参与纪念大会现场合唱方队。我们身着统一服装,目光坚定地跟随旋律放声歌唱,用青春之声传递对历史的敬畏、对和平的珍视。
从小在旋律中种下信仰的种子
我与红色歌曲的缘分,植根于成长岁月。父母是音乐老师,家庭氛围的熏陶让我自幼便对音乐充满热爱,红色故事与旋律里的力量,总让我格外触动。抗日战争期间,我的曾外祖父和外祖父兄弟,主动为八路军医治伤病;淮海战役期间,外祖父一家积极支援前线的工作。家人亲历的过往,让我对“责任”“担当”有了更具体的理解。
对红色文化的热忱,转化为我传承精神、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我曾前往“平北红色第一村”——北京延庆沙塘沟村,为村里的老人演唱《地道战》等歌曲,与老人的交流令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红色歌曲背后的峥嵘岁月。
以坚守与协作书写青春担当
从入选合唱方队到站上天安门广场,我经历了近4个月的高强度训练,在同期参与了另一项重要任务——北京广播电视台主办的首都大学生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示活动,与来自首都13所高校的师生代表共同领唱主题曲《勿忘》。
从初夏到初秋,为达到“声音整齐、动作统一、精神饱满”的要求,训练常从白天延续到深夜。校外集中训练,我严格服从指挥部专家的指令,发声气息、站姿坐姿都反复练习、精益求精;校内分练,我主动与同学探讨合唱经验,分享发声小技巧。
为唱好这首歌,我利用训练间隙反复琢磨歌词内涵,与其他高校的领唱同学多次沟通磨合,力求完美。当我们唱响《勿忘》,看到台下观众眼中的共鸣与感动时,更深刻领悟到把红色故事与抗战精神传递到更多地方,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意义。
让红色精神在新时代焕发新光
9月3日当天,当军乐奏响、礼炮轰鸣,站在天安门广场的合唱方队中,我的内心无比激动。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顿时烟消云散,只剩下对历史的崇敬和对祖国的热爱。我清晰地记得,当《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时,全场数万人齐唱,那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让我更加理解“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的意义,也更加感受到“爱国”两个字的分量。
从家庭熏陶到实践磨砺,这是时代的接力与责任的延续,我想,红色精神从未远去,它就在我们的歌声里、在我们的行动中,等待我们用青春去守护,用奋斗去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