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是教师治学育人的精神体现,也是每一位教师的真实写照。对于学生而言,老师既是温暖的烛光,照亮每一个学习的夜晚,默默陪伴;更是一座明亮的灯塔,指明人生前进的方向。于我而言,郑瑞琨老师便是这样的存在,如烛光般温暖,似灯塔般明亮。
全校推行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在大三学年的第一学期我们开始了导师的选择与确定,这也是我认识郑瑞琨老师的开始。在当时还没有上过郑老师课的情况下,我对他的了解仅仅停留在对导师介绍的那一段文字上,然而这位未曾谋面的老师却是同专业学长学姐口中的“值得选择的好老师”。由于对郑老师所研究的知识产权方向感兴趣,再加上学长学姐的大力推荐,最终我选择了郑老师作为我的导师,成为了郑老师的一名学生。
对郑老师的了解与认识,随着知识产权法课程的开课渐渐加深。为人和蔼,神采奕奕,是我对郑老师的最初印象。三尺讲台上的郑老师在专业知识上的渊博与讲课风格的风趣活泼让他在第一堂课上就收获了几乎全班同学的喜爱。于是,同学们争着抢着提前占好前排的位置,课上积极踊跃回答问题与老师互动便成了之后每堂课上常有的事。
除此之外,郑老师的人格魅力更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第一堂课上点名时,每当点到一位同学后,郑老师都会摘下眼镜抬起头认真记下同学们的面貌,并微笑着说一声“好”“我这是怕看不清同学们长什么样子”,郑老师的回答让同学们不禁笑出声的同时也让大家感受到了这位老师的认真与温暖。开课后不久,作为我们的导师,郑老师在一个课后找到了我们几个学生开了第一次“见面会”。“如果生活上或者学业上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以随时来找我。”郑老师的悉心叮嘱,如同和煦春风,吹进我们的心里。
随着毕业临近,毕业论文的开题与写作提上了日程,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郑老师对我们进行了线上论文“云指导”。一封封任务安排、进度提醒与参考资料的邮件成了这个假期我与郑老师沟通的“桥梁”,一对一的选题修改与意见建议让我虽身在家中却感受到了郑老师如“面对面”般的认真负责,而一如既往的“论文写作中有什么问题,可随时与我联系”的话语更成了让我在家中安心写作的一颗定心丸。在每次沟通交流的邮件、短信最后,郑老师总是不忘嘱咐一句“注意安全,保重身体,祝大家写作顺利”。话语简单朴实,却让我不禁想起郑老师熟悉而和蔼的笑容,心中倍感温暖。成为郑老师的学生,是一件幸运而又幸福的事。在郑老师的指导下,我选择了知识产权法作为我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从前对知识产权法模模糊糊的兴趣变成了切实可行的研究方向。所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郑老师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指导成为了我学术研究道路上那座永远发光、指明方向的灯塔,引导着我不断前行。在与郑老师的相处过程中,不论是课堂上的学识渊博、幽默风趣,还是私下里沟通交流时的和蔼可亲、贴心嘱咐,都让我感受到了师者如父般的温暖。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郑老师的一言一行深深感染着我。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郑老师也无不在时时刻刻用他的学术素养与温暖品格影响我于灵魂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