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成长的路上,老师总是那个走在我们前面的人,坚定而可靠:小学六年,我们虽懵懵懂懂,每天晚饭时总会和父母聊起的就是老师;初中时,我们体会到“学习压力”,老师却始终为我们遮风挡雨;到了高中,逐渐成长的我们胆子变得大了起来,开始和老师贫嘴,每天食堂宿舍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中,老师成为了我们“最亲密的人”。那时不论是日记还是作文,写的最多、论的最多的除了父母,便是老师。
转眼间,我步入了大学的校园,老师的角色好像悄悄间变了些——不再像从前那样无时无刻地监督着我们学习,除了上课时的一面之缘再无联系,有时甚至一学期结束还不知道老师的姓名。待到大一上半学期结束,我的成绩却并不理想,每门课都在及格线徘徊,虽说没有挂科,可与高中的成绩相比简直惨不忍睹。
正在这时,我遇到了我大学的导师——数理学院数学系的陈艳萍老师。期末考试结束后,陈老师给我们建了微信群,和我们每个人仔细地约了时间一起去办公室,这就是“初见”。
第一次见我的导师,我的内心有一些紧张。进门之后,看到老师桌子上摆放着数学方面的研究书籍,而陈艳萍老师正戴着眼镜凑近电脑屏幕认真工作着。看到我们进来,她和蔼地笑着,招呼我们坐下。我心里稍稍松了口气,暗自想道,老师看上去很温柔的样子。陈老师先是和我们话家常,问了我们都来自哪里,对大学生活有没有不适应的地方,笑着道:“有任何生活和学习方面的问题都可以来找我。”这句话让独自在外求学的我心里暖融融的。说到成绩时,我心中感到惭愧,只是含糊其辞,把成绩说了个大概,而陈老师仿佛一眼看穿了我的想法,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大学可不能只追求不挂科啊。”我尴尬地低头,心里有一丝不服气,但更多的是对这一学期无所事事的愧疚和忏悔。老师单独把我留了下来,和我举了许多优秀大学生的例子,开始我还不服气,找借口说这个专业太难,不适合我,考虑过想转专业……“难道你转到其他专业就不难了吗?就可以得过且过了吗?不论什么学科,想要学真本事,都需要刻苦努力。”说起学术的陈导师与刚刚话家常的她截然不同,和蔼温柔都变成了严肃和认真。诚然,我一直在找的借口都只能骗过自己。我心中明白高考并不代表学习的道路到此为止,学海无涯,我们对知识的探索不会随着高中生活的结束而停止。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数理学院官网上发现陈艳萍导师是北师大基础数学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从07年到现在,她已经任教了整整十三年,而她教的课正是我心目中数学系最难的课程——常微分方程、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和线性代数,再联想到她对我们和蔼的面孔和谆谆的教诲,我心中不由得又多了一丝敬佩。
陈艳萍老师带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博士生,面对我们这些少不更事的大一学生,老师更多了一些耐心。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为我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待我如孩子一般,也正是陈老师那天的一席话点醒了我,让我真正地认识到即使大学没有老师的督促,我们也要严格要求自己!而她对数学的研究也给了我启发,数学作为基础学科,有难度正是因为它有用处,有了数学做铺垫,对我以后学任何一门专业都有优势!之后,有任何数学方面的讲座,导师都会第一时间发在群里,并告诉我们研究方向,好让我们可以提前去了解。在微信大群里还有导师其他的学生,也就是我的师哥师姐,疫情期间,我也总会看到老师对他们进行线上“云指导”,和他们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毕业论文,耐心的指点。
“传道、授业、解惑”,可谓相辅相成。在工作上,陈老师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在学术上,她精益求精、一丝不苟。陈老师不仅教导我钻研学习,还为我指点成长路上的迷津。正所谓“经师易遇,人师难逢”,我想我是如此的幸运,能够在求学之路上遇到这样一位难逢的“人师”。
只盼春风如解意,能向老师表达我内心真切的感恩之情,所谓“师恩如山”,陈老师已然是我探索学术研究的明灯,更是我大学生涯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