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的高等教育暨大学校长高峰论坛现场。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19日电(记者 王龙龙)10月17日上午,北京工业大学携手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京津冀三地21所高校举办“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的高等教育暨大学校长高峰论坛”。
据悉,本次论坛主题为“科学谋划‘十三五’、协同发展京津冀”,探索实现京津冀三地高等教育内涵集约发展的路径与合作机制。论坛上,北京市相关领导及21所京津冀高校的书记、校长为三地高等教育协同发展献计建言。此外,本次论坛是北京工业大学建校5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的高等教育:需破除“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建设新型高端智库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郑吉春主持论坛并致欢迎辞,他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的重大战略,在这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考”中,迫切需要高校破除“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以主动“赶考”的积极态度,来促进和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有序流动,通过新型高端智库的建设,为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决策服务。三地高校应推进区域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和整体提升,推进实现京津冀教育现代化。
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的高等教育:改革体制机制,深化协同合作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郭广生出席论坛并发言,他在会上提出六点建议,第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作为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宝贵机遇;第二,要找准位置,主动作为,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提升贡献度;第三,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争取在重点领域取得显著的成效;第四,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建设国际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第五,要打造智库,助力发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献计献策;第六,要深化合作,重在协同,推动三地高校发展的长效平台和合作机制的建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的高等教育:高校要适当降低“围墙”,不能与社会或社区相隔离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黄艳围绕京津冀城市区域协同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做了主题演讲,她认为,三地协同发展,需加强政府导向,利用城市群提升经济、文化等软实力建设,而高校在这其中要发挥重要作用。黄艳分析说,好大学是改变城市氛围、人文环境最好的机会,高等教育是城市的创新、人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火种,高校要适当降低“围墙”,不能与社会或社区相隔离,要保持相互融合,才是发展双赢之路。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参加“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的高等教育暨大学校长高峰论坛”。
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的高等教育:需引进最优秀的学者,推进高校人事及管理制度改革
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作了题为《大学人才引进与人事制度改革》的主题报告,分享了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引进人才方面的经验。施一公指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引进人才上遵循三条原则,一是以青年学者为主,二是接轨国际化的做法,三是引进最优秀的学者。
在提供吸引人才的条件方面,施一公认为,需秉持“三步走”的机制,短期靠学校和企业,中期靠国家和企业,长期稳定发展靠创新转化、国家和企业。
施一公指出,机制改革和创新对于吸引人才也很关键,清华大学生命学科学院在人事制度的改革方面,以流动制教授系列为主体,充分体现了国际化和竞争性;在行政管理制度方面,坚持“专职行政、教授治学”的原则。
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的高等教育:抓取切入要点,发挥高校行业特色优势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张欣欣作了题为《“有为”方能“有位”——发挥高校行业特色优势,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贡献力量》的报告。他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机遇与挑战的共存,北京科技大学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中的切入点是要充分利用学校传统的钢铁行业优势,尤其是在钢铁行业中节能减排方面的优势。
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的高等教育:区域高校需根据重点结构和布局进行适度的转型和调整
河北工业大学校长展永作了题为《加强区域高校合作,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报告。在三地协同发展框架下,展永认为,区域高校需根据重点结构和布局进行适度的转型和调整,聚焦区域行业发展的新格局,以科技成果的实际贡献为主要导向,创新科研工作。同时,区域高校需协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的发展,统筹优化学科专业群的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整合优化区域内的各类科技资源。
参加“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的高等教育暨大学校长高峰论坛”的嘉宾合影。
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的高等教育:需与企业对接,建立校企人才互聘、交流、培养、培训模式
天津工业大学校长杨庆新作了题为《协同创新,共建共享,合作共赢》的报告。他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应着重从校企对接、学科集优、专业共享、人才集聚的合作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京津冀高校协同创新,高校人才培养要与企业需求对接,校企推进专业共享合作,可通过校企之间的人才互聘、交流和培养、培训等模式,不断提升学校人才的总体水平,进而统筹区域人才资源,实现“不为我有,但为我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的高等教育:协调合作凝聚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区域特色学科群
北京工业大学柳贡慧校长作了题为《搭建高校创新联盟,共促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报告。柳贡慧分析说,三地高等教育基础雄厚,但内部差异大、互补性强。
柳贡慧从制度建设、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科技研究、高端智库等多方面,分享了北京工业大学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的经验。
柳贡慧分析说,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三地高校需探索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及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需适应新产业结构,优化配置调整学科结构,凝聚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区域特色学科群,联合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教师、学生跨校交流,推进跨校授课、跨校挂职等,联合建立多学科组成的高端智库和开放式研究机构,积极参与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建设。
原文链接:中国青年网2015年10月19日
责编:高龑、李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