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的高等教育暨大学校长高峰论坛现场
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的高等教育暨大学校长高峰论坛参会嘉宾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郭广生讲话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黄艳做主题演讲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郑吉春主持会议
中国网10月18日讯(记者 曾瑞鑫)10月17日,北京工业大学携手京津冀三地21所高校举办“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的高等教育暨大学校长高峰论坛”。论坛主题为“科学谋划‘十三五’、协同发展京津冀”,本次论坛是北京工业大学建校55周年系列活动之一。
北京市委副秘书长郭广生代表北京市委市政府对北京工业大学55年华诞和高峰论坛的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他表示,本次论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大家相互启发,凝聚共识,共同展望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高等教育的美好未来。郭广生副秘书长提出六点意见,第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作为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的宝贵机遇;第二,要找准位置,主动作为,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提升贡献度;第三,要抓住关键、重点突破,通过体制机制改革,争取在重点领域取得显著的成效;第四,要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建设国际一流的高等教育体系;第五,要打造智库,助力发展,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献计献策;第六,要深化合作,重在协同,推动三地高校发展的长效平台和合作机制的建设。他希望三地高校加强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奋斗,为我国从高等教育大国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性跨越做出新的贡献;他同时希望北工大能够很好的总结55年的办学经验,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黄艳围绕京津冀城市区域协同发展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做了主题演讲。她认为,首先对新老区域发展的认识。新时期京津冀的区域协同发展,更多需要加强政府的导向,加强体制、机制、政策的改革,并通过加强打造城市群来提升经济、文化等软硬实力的建设,这与高校具有紧密联系。其次,对城市群的基本认识。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定要攻坚克难,解决两难问题,既要保证低成本的创新机会,也要能够提供有尊严的条件,同时又不要对城市的稳定带来压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最大问题在于差异,对于城市来讲,好大学是改变城市氛围、人文环境最好的机会。另外对高校的期盼。高等教育对城市的影响和作用巨大,尤其对城市的创新、对城市的人文、对城市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火种。高校要适当降低“围墙”,不能与社会或社区相隔离,要保持相互融合,才是发展双赢之路。
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等京津冀三地21所高校的校领导出席论坛并作相关发言。
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三地高校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部署,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协同发展现实诉求搭建了交流平台,对构建起分工合理的京津冀高等教育“大格局”,优化高等教育协同发展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原文链接:中国网
责编:高龑、李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