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媚的阳光洒在初夏的北京,为校园涂上了温暖的色彩。张欣欣校长与同学们的“咖啡之约”在轻松的互动中拉开了帷幕,本期“啡常时光”特邀文法学院、外语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共同参与对国际化与人文素质的专题讨论。
出席本次活动的嘉宾有校长张欣欣、文法学院院长陆俊、外国语学院院长张敬源、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彭庆红、东凌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何枫,并邀请各学院学生代表二十余人。
我校于1952年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现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此后,多学科的共同均衡发展成为我校的必然选择,伴随全球化的趋势,高校国际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和开拓新领域;同时,如何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特别是在具有浓重工科背景的院校环境下,是在学生培养过程中需要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
张校长首先讲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肯定了人文素质、人文情怀对我校发展的重要性,并结合柯俊院士带领团队将我校科学技术史专业发展至全国排名第一的成就,鼓励具有跳跃性思维的文科生注重培养逻辑性思维,肯定了人文情怀对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有促进作用。同学们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频频就国际化和人文素质方面的疑惑向在座校领导提问,张欣欣校长携手四位院长做出了真诚而精彩的回答,并掀起一轮激烈的讨论热潮。
在国际化发展方面,我校在近年来做出不懈的努力并取得长足的进步,与一百余所境内外高校签订合作协议,为在校生提供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国际化最主要的作用在于开拓视野、增强自信心,使学校、老师、学生都能够融入全球化的大趋势中,以更长远的视角规划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我国在改革开放后跻身世界强国并持续快速发展,中国的崛起需要一批知中国、懂世界、精外语、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但是,国际化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模仿发达国家对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和具体制度,而是要学习其教育过程中的优秀成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逐步推广。
在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在座学院发挥其各自特长推出一系列精品活动,为我校注入了人文气息、增加学生的人文情怀,但在院际沟通和活动宣传方面仍需进一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我校文科学院一项中心工作,文科学院肩负着我校设立和优化人文课程和活动的重要任务,并在我校社会实践活动中发挥着先锋带头作用。校领导鼓励学生在读书和实践中主动培养自身人文素质,学校也会尽其所能提供资源和平台,并进行必要的辅导;要求学生具备新闻传播能力,加强思想工作建设,共享优质人文资源。
随后,院领导向在做学生提出希望和要求:何枫鼓励大家“走出去”,了解国际趋势并为国争光,要求学生培养团结协作能力;彭庆红建议大家注重培养高尚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鼓励学生涉猎其他专业以培养综合素质;张敬源要求大家放眼全球、融入世界,注重外语在国际化中媒介作用,培养主人翁意识;陆俊对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了更深层的解释,大学要通过人文教育淡化学生“狼性”、培养“人性”,真正的人文教育要注重社会性的提高。
最后,张欣欣鼓励大家在校园建设发展中提出质疑和建议,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的主人地位;高校发展如逆水行舟,我校坚持崇尚实践和追求卓越,更充分的进行国际化建设和人文素质培养是必然选择。
参加本次“啡常时光”活动的还有学校党办、校办、宣传部、校团委等相关负责同志。
(摄影:董 强)
(责编:邢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