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30日下午,在中国金属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 王崇愚、王润、李正邦、李依依、余永富、张寿荣、陆钟武、陆祖廉、周传典、胡正寰、殷国茂、殷瑞钰、葛昌纯、黎明 等14人荣获中国金属学会冶金科技终身成就奖。在五年前的中国金属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 师昌绪、李恒德、肖纪美、柯俊、钟香崇、颜鸣皋 等六人已获此殊荣。到目前为止,共有20人获得 中国金属学会“ 冶金科技终身成就奖”,该奖项旨在表彰为推动我国冶金科技进步和学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专家!我校肖纪美、柯俊、王润、胡正寰、葛昌纯,校友王崇愚、李依依、殷瑞钰荣获此殊荣,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来认识这8位著名的冶金科技大师!
肖纪美(1920.12-2014.4.23) ,材料科学家、金属学专家和冶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钢铁冶金、金属材料和金属物理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发展铬锰氮不锈耐热钢中,提出合金设计新方法,开创节镍不锈钢的研究;开展工程结构件断裂分析,发展断裂学科;在材料应力腐蚀和氢致开裂研究中获得新成果。在教育事业上,提倡用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方法论指导教学、科研,学术思想不断创新和发展,为我国冶金科技事业和冶金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柯俊(1917.6.23~), 金属学、金 属物理及技术学史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长期从事金属材料基础理论和发展的研究,创始贝茵体相变的切变理论,发展了马氏体相变动力学;开拓冶金材料发展史的新领域,促进定量考古冶金学的发展。他从教45年,创建中国金属物理专业教育,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
王润(1929.6~2016.7.29) ,金属功能材料专家,教育家,我国金属功能材料开拓者之一。长期从事金属功能材料科研教学工作,开创了我国金属功能材料学科及金属功能材料教学与研究基地。为我国金属功能材料的发展及应用,培养我国金属功能材料专门技术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学校建立研究生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多个全国重点学科,并为建设多学科性研究型大学作出重要贡献。
胡正寰(1934.7~) ,冶金机械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零件轧制技术主要开创人。他领导的课题组长期从事轴类零件轧制(斜轧与楔横轧)的研究、开发与推广工作 。其成果已在我国24个省市推广的150多条生产线上应用,有9条生产线的设备与技术出口美国等国。生产的零件已在汽车、拖拉机、摩托车、发动机等机械以及钢球、铜球等零件上广泛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掌握这项新技术的国家之一。
葛昌纯(1934.3.6~) ,粉末冶金和先进陶瓷专家。1934年3月6日生于上海,原籍浙江平湖。1952年毕业于北方交通大学唐山铁道学院,1983年获德国Dresden技术大学博士学位。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工作。在气体扩散法生产浓缩铀用的分离膜研制中,分析推导了复合分离膜一系列特性参数和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式,提出了一条独特的制造复合分离膜的工艺路线,为研制后续各种复合分离膜奠定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在先进陶瓷研究中,提出复合氮化物作为氮化硅的新型烧结助剂,提高了材料的高温性能,研制成功高性能的陶瓷刀具。开展气-固系燃烧合成氮化物基陶瓷的研究,解决了Si3N4、AlN及其复相陶瓷燃烧合成中的一些关键科学技术问题。开展耐高温等离子体冲刷的功能梯度材料研究,开拓了功能梯度材料在核聚变领域的应用前景。
王崇愚(1932~) ,计算材料物理与缺陷电子结构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长期从事材料结构缺陷-掺杂复合体第一原理电子结构,声子激发计算,分子动力学结构缺陷演化模拟与分析以及多尺度建模与算法发展。首次提出处理固态问题的多尺度物理参量解析传递序列算法、超导体中结构缺陷与电子缺陷相关理念;建立第一原理原子间相互作用势解析表述方法;独立提出多尺度能量密度协同算法。发表专业论文约200篇,合作出版三本学术专著。
李依依(1933.10~) ,女,金属材料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早年在相图、高锰奥氏体钢和F-Mn合金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1982年以来,建立了6种强度级别的抗氢钢及合金系列,为我国低温高压、抗氢脆合金的研究做出贡献。提出并致力于发展可视化铸锻技术,为我国铸钢支承辊、大型船用曲轴曲拐等大型关键铸锻件生产做出了重要贡献。
殷瑞钰(1935.7.28~) ,冶金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冶金流程工程学的创立者。从工程科学的层面上提出钢铁制造流程的整体优化概念和理论。引起钢铁界的重视。大力推进连铸技术等六项关键-共性技术的集成优化。基于对钢铁制造流程的本质和整体结构优化的研究,提出钢厂应具有钢铁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和废弃物消纳处理资源化三项功能。在新一代钢铁基地建设方案的技术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责编:邢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