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2月25日,学校召开“人工智能+”研讨会,探讨各学科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支撑学校“面向二〇三五世界一流大学‘钢铁脊梁’奋进计划”建设路径。学校副校长张卫冬出席,各二级单位、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参会。会议由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冯强主持。

会议现场
张卫冬在讲话中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重构全球创新版图,学校要紧抓历史机遇,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他强调,要从算力、算法和数据这三个人工智能的关键要素进行科学布局,在算力方面要协调整合各方资源;在算法方面要发挥各学院优势,合力搭建算法与产品大模型;在数据方面要深入各行业领域,协同企业完成数据的开发应用。他强调,重点要从四方面推进学校“人工智能+”建设,一是强化人工智能与学校优势学科的结合;二是深挖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中的工程应用需求;三是推动人工智能和人文社科的交叉融合;四是构建人工智能各类模型,推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深度结合。
各二级单位负责人立足学科特色,系统阐述了人工智能赋能学科发展的战略思考与实践路径。他们分别从目前本单位“人工智能+”学科发展、人才引进、平台建设、成果转化方面的整体布局进行介绍。针对DeepSeek等通用大模型的革新浪潮,与会代表一致认为要基于学校优势,搭建合作交流平台,重点发动年轻教师力量,营造良好科研环境,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广阔前景。
学校各职能部门针对推动学校“人工智能+”建设和服务二级学院发展展开交流,从算力的资源整合共享、教师素质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等方面建言献策。
此次研讨全景式呈现了学校"人工智能+"行动的学科矩阵,展现出从单点突破到体系推进的战略升级。学校将以此研讨为契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建设具有北科特色的人工智能+学科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北科智慧。
(摄影:科学技术研究院)
(责编:付云笛、薛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