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为一个单独部分进行论述,充分体现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和作用,并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作出全面而系统的部署,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指明了新的前进方向。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高校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
作为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校,北京科技大学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实现创新驱动、人才强校的目标。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的过程中,学校制定了加强学科建设、建强师资队伍、强化人文关怀、推进创新创业等一系列改革举措,自觉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新责任,不断提高多层次人才培养质量。
坚持立德树人,强化精神引领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人才强国建设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拥有雄厚实力与丰富经验,可以为国家培养、输送、汇聚战略科技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立足新征程,加快培育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是高水平行业特色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作为高等教育的先锋队、开拓者和排头兵,学校要时刻牢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勇挑历史重任,不断创新,推动教育、科技、人才现代化水平的提升。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聚焦以下三个维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一是面向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积极探索“强化科学基础、注重通专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纵向上,贯通钢铁全流程知识架构,建设涵盖专业核心知识和流程集成化要求的必修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全流程系统观。横向上,交叉融合新兴技术,培养学生宽视野创新观。学校还积极探索科技创新的道路,建立完善的科研人才支撑平台,在科研团队建设、科研项目申报、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大投入,吸引更多高水平、高素质的科研人才加入其中。
二是以文化人,在文化传承上下工夫,涵育了“钢铁摇篮”为核心的红色文化,为培养时代新人提供了精神之源、思想之魂。学校将爱国情怀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特别强调坚持两个“不能丢”:“钢铁强国、科教兴邦”的爱国情怀、报国之志不能丢和“钢小伙、铁姑娘”的精气神、硬朗劲不能丢,将思政教育融入培养全过程,锻造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的精神内核。
三是注重师德师风建设,打造过硬师资队伍。“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老教授精神是学校事业发展的精神力量和宝贵财富,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全局性基础性工作。学校把教师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实施“思想引航”“党建强基”“制度固本”“实践立行”“典型示范”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引导广大教师按照“四有”好老师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激发立德树人使命感,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努力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大先生”。
积极探索创新,培育尖端人才
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既是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也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参与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是高校的基本职责。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未来需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来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为特色鲜明的行业型高校,北京科技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老教授的重要回信精神,系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在积极探索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学校始终坚持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让学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为未来的创新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建校70年来,学校已有41名校友当选两院院士,一大批校友走上大中型企业重要领导岗位,涌现出了以“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系统总指挥赫荣伟、“蛟龙”号现场总指挥刘峰等校友为代表的一批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学校在70余年的办学历史中积淀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统筹设计推进寒暑假社会实践、研究生科技服务与挂职锻炼等学生社会实践,守好实践育人“传家宝”。特别是近年来,深入推进“大思政课”综合改革,着力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与香山革命纪念馆等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行走的思政课堂”实践育人基地,助力学生在实践中认识社会、了解国情、服务群众、增长才干。
学校着力打造“科技创新”金名片。秉持“以创新创业启迪人、以创新创业培养人、以创新创业塑造人”的理念,打造贯穿“课程、活动、赛事、实践、孵化”全链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开设《工程创新与创业》等100余门课程,连续23年举办“摇篮杯”创新创业竞赛,开展“机器人”等高水平科创赛事近30项。经过多年深耕,学校在“互联网+”等大赛上连年取得历史性突破,在“挑战杯”系列竞赛中连续三届捧得全国“优胜杯”。
服务国家战略,引领行业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在新时代,要加强教育现代化,就要促进人才培养和流动,推进科技创新,使其成为推动国家现代化的关键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这一重大创新性论断,赋予了高等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先手棋”位置。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强高校学科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选择,是培育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根本与关键所在。多年来,北京科技大学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己任,坚守“钢铁强国、科教兴邦”的初心使命,与新中国的钢铁工业一起成长,为促进我国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扎根钢铁战线、服务钢铁产业是学校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在新的历史时期,学校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必须树立主动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的意识,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在行业产业以及高等教育变革中找准发展定位,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在坚持特色的基础上,多措并举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近年来,学校始终以“坚持特色、争创一流”为发展方向,从多方面着力。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建设更多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的一流学科,提升学校研究方向与行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及时对接行业需求,培养更多又红又专的卓越工程人才,提升学校业内办学影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同时,突出大学文化及优良学风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钢铁强国、科教兴邦”为己任,弘扬“求实鼎新”校本文化,努力营造风清气正、和谐友爱、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大力培育“追求卓越、勇于争先”的新时代北科精神新特质,扎根中国大地,努力建成让党放心、社会赞誉、师生满意的世界一流大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
原文链接:《中国教育报》(2023年4月10日05版)
(责编:孟婍、陈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