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试点工作巡礼
本报记者 陈彬
“十一五”的五年里,我国钢铁行业的成长有目共睹。我国从一个钢铁净进口国变成净出口国,钢铁产量稳居全球第一,原本大部分依靠进口的汽车用钢、造船用钢实现基本自给,2009年中国粗钢产量达5.68亿吨,今年产量预计将达6.3亿吨。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突出的资源能源与环境问题。数据显示,钢铁工业总能耗约占全国工业总能耗的11%;排放的废水和废气约占工业总排放量的14%;固体废弃物约占工业废弃物总量的16%。如何开发新一代钢铁流程,突破瓶颈制约,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2007年6月,在科技部等有关部门的推动下,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诞生。
“联盟由中国钢研科技集团、宝钢、鞍钢、武钢、首钢、唐钢、济钢、北京科技大学、上海大学、东北大学共同发起组建,涉及全国约25%的产能,致力于开发新一代钢铁可循环流程工艺技术,使钢铁工业集精品制造、能源转换、废弃物处理等功能于一身。”联盟秘书长田志凌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联盟于2007年6月筹集7.2亿元,组织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新一代钢铁可循环流程工艺技术开发。经过两年多攻关,突破了6大核心技术,集成创新220项技术,在河北曹妃甸建成了900万吨级的示范工程。”
“经过3年的运转,联盟在产业内推进节能减排理念与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联盟的概念和模式得到了业界的高度认可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在曹妃甸工程之后,联盟正在推动以组建中的山东钢铁集团为样板,贯彻落实国家《钢铁产业政策》和《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应用新一代可循环流程工艺,建设年产能5000万吨,现代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钢铁强企。”田志凌满怀信心地说,“预计在国内推广这一技术,将带动形成1.5亿吨先进钢铁产能,经济规模达7000亿元,每年可节约1500万吨标准煤,加速推进中国钢铁业由大到强的根本转变。”
联盟按照技术创新规划,还积极策划组织实施了“钢铁流程铁前工序余热高效利用节能综合技术”研发项目。“该项目结合钢铁行业CO2排放综合控制技术路线图,从钢铁生产工艺技术创新着手,拓宽炼铁工业节能思路,通过研究铁前工序余热高效综合利用技术,挖掘钢铁生产工序源头的节能减排潜力。实施推广后全行业炼铁工序能耗至少可降低10%,因此也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的优先支持。”田志凌说。
联盟还发挥组织优势和项目依托优势,探索推动行业创新资源的整合共享,在科技平台建设方案、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构建技术创新链等方面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方案。“联盟正在整合现有的国家实验室、工程中心及企业技术中心等相关科研资源,建设钢铁行业技术创新平台、联盟科技协作网站、中外标准互换数据库、分析测试方法及设备数据库、科技情报信息数据库、对外科技交流数据库等。”田志凌说。
“面向‘十二五’,联盟将进一步引领我国钢铁行业完善关键技术体系,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着力提升我国特种钢的研发生产能力,为大飞机、核电、高速铁路等重大工程等提供材料技术支撑。”田志凌表示,联盟将努力实现单体技术“点”集成为系统技术“链”,并希望国家能从多个角度对联盟进行长期稳定的支持,把联盟作为行业项目的主要承担载体,行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攻关项目主要以联盟为主承担;同时,把联盟作为行业技术进步的重要研发载体,加大平台建设投入,使之成为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驱动者。
北京科技协作中心:用新一代流程提升传统产业——记钢铁可循环流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来源:科技日报 时间:2010-12-21
责编:郭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