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果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
中化新网讯 特低渗透油藏是非常难开采的油藏,建立非线性渗流理论体系并开发相关技术是国际公认的极富挑战性的难题。经过10多年持续产学研一体化联合攻关,这个难题如今已被北京科技大学等单位联合攻克。我国应用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非线性渗流理论和技术,实现了特低渗透油田的有效动用和大规模开发,近三年累计产油339万吨,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该项目荣获得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近些年,随着石油地质勘探程度的加深和油田开发技术的不断提高,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开发特低渗透油藏对稳定国内石油产量具有重要作用。国内外都迫切需要这一技术,但却没有这方面的成型理论方法及技术。
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吐哈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大庆油田采油工程研究院、中国石化胜利油田采油工艺研究院等单位突破了多项重大关键理论和技术,他们联合完成的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非线性渗流理论和开发方法及其工业化应用项目,通过建立渗流理论体系、提出系列开发方法及发明配套工艺技术,实现了特低渗透油田的有效动用和大规模开发。
2004年~2009年,该项目分别在吐哈、大庆、胜利、辽河、长庆、大港、吉林等7个油田公司得到应用,其中在吐哈、大庆、胜利油田实现大规模应用。4年间动用储量3.47亿吨,累计产油452.6万吨,实现产值198.94亿元。最近三年累计产油339万吨,实现利润88.05亿元,扣除常规技术和其他,该技术的利润贡献率为70%,达26.42亿元,经济效益巨大。目前,该项目共发表学术论文129篇,获国家发明专利3项,公开2项,受理1项,获实用新型专利9项。
据该项目第一完成人北京科技大学朱维耀教授介绍,特低渗透油藏有效开发项目实现了多方面的创新:首次建立了某种特定条件下的非线性渗流模型,构建形成了某种非线性渗流理论;首次阐明了特低渗透强非线性渗流特征,形成了油藏工程模拟预测技术;首次揭示了特低渗非均质油藏有效动用非线性渗流和开发指标变化规律。
在特低渗油藏有效开发方面,该技术还丰富和发展了各种井网的优化增效开发、适量超前注水开发、适量增注控制裂缝开发、温和注水开发和注CO2气驱油提高采收率等方法,现场推广应用也取得了成功,同时带动了配套工艺技术的创新。
另外,该项目还发明了适合于特低渗油层的压裂缝有效支撑方法、分层压裂层段工艺、分层注气管柱工艺和提高抽油机效率方法,完善了压裂注采工艺技术,提高了压裂井的成功率和注采井的工作效率,解决了压裂、井筒、注采工艺问题。
国内外专家对中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加拿大国家科学和实验发展部高级顾问、著名油藏工程专家David K.Boadi(大卫·布迪)博士评价说:“该项目对理论概念和方法及应用都有很大的发展。”加拿大能源集团油藏咨询中心副主席Peter Mull Carroll(彼得·卡罗尔)博士指出:“该项目解决了制约特低渗透油气田开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拓宽了基础研究领域。”我国著名油藏工程专家韩大匡院士对此的评价是:“朱维耀等人在开发渗流理论和技术方面都获得了根本性突破,取得了原创性成果,研究成果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其中某些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具有十分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