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资讯

INFORMATION

现代教育报:鼓励高校“学分互认”

2011-04-13
单位(作者):郑欣

 

在日前公布的《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中针对高等教育提出:“逐步完善学分制和弹性学制。鼓励高校建立学分互认机制。试点跨专业、跨学科、跨学校的选课制度。鼓励高校建设教学联盟。”

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一样,北京市也把“学分互认”放在了显著位置。有专家称,将“学分互认”写入《纲要》体现了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学分互认可盘活教育资源存量

所谓学分互认,指实行学分制管理的不同高等院校之间,互相认可学生跨校所修的学分。例如,某学生每年需在甲校修满10学分的选修课,如果甲校和乙校实行了学分互认,那么该学生可以在甲校修4分,乙校修6分,这样甲校就认可了该学生已完成当年的选修课学分任务。

据了解,学分互认在国外已经有悠久的历史,欧洲的“学分转换系统”堪称世界级典范;美国的学分互认极其普遍,即便在高中也有推行;日本在各类高校实施学分累加制度和学分互换制度。

中国的“学分互认”虽起步较晚,但是各种教育领域和各种形式的教育都开展了积极的探索尝试。根据复旦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教师刘华和姜为的研究报告显示,近年来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普通高等教育领域都出现了不同形式的学分互认形式,主要表现为相邻的学校间或“大学城”内开展合作,以实现资源优势互补;相距较远的高校间教学内容或课程设置等的交流,往往是通过签订合作办学意向书的形式进行。

报告中称,学分互认可以整合教育资源,统筹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解决部分学校扩招后师资、教学设备不足的问题。“学分互认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的必然趋势。”

学院路共同体试点学分互认

早在1999年,北京市就已开始实施学分互认试点,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13所高校联合成立了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2002年该共同体规模进一步扩大,现已形成包括部属“985”、“211”高校、市属“211”高校,市属一般高校和民办高校在内的19所高校教学共同体。

学院路共同体决定,选修课面向共同体所有成员的在校生;课程全部安排在双休日;各校均予承认学分,具体分值由学生所在学校确定;开课院校收取学费,承担所需教学资源。

共同体从几乎“零成本”运作的校际公选课入手,各校遴选具有特色的优质素质教育课程供所有成员校学生跨校选修,互认学分。同时遴选专业优势明显的成员校,开设“跨校辅修专业”,如北京邮电大学的“通信工程”、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保健方向)”等。共同体还首创了由多校共同开设“共同体辅修专业”,相当一部分是目前国家专业目录中没有的新专业,如“总部运行及管理”、“会展经济及管理”等。

目前,学院路共同体建设成了包含跨校选修课、跨校辅修专业、共同体辅修专业的多层次一体化的“一校式”素质教学课程体系。

学院路共用体的成功运作受到社会各界以及国内其他类似办学组织一致肯定。国务院原副总理李岚清曾对学院路共同体作出批示:“这种优势互补,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的合作,应予以支持和鼓励”。

学分互认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据了解,学院路共同体平台提供的共享课程分为三类:一类是公共选修课;一类是单个学校开设的专业课;一类是发挥成员校相关专业集体优势,几所院校共同开设的辅修专业课程,学生可以拿到辅修专业证书。

记者了解到,学院路共同体成员学校纷纷为学生们提供了最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并规定所开选修课都是在本校开设三年以上的优秀课程,任课教师是所在校学生评选出的优秀教师。

每年一到“选课季”,就有许多学生开始上网查询各门课程的介绍,打听任课老师的资料等。据统计,每年有约2万名学生参与共同体教学活动。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学专业的小黄去年秋季选修了北京科技大学开设的“中国股票市场”课,他希望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能够顺利拿到学分,并学到关于股票方面的知识,将来可以投资股票市场。小黄表示,学生是“学分互认”的最大受益者,“面对这么多教育资源,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来源:现代教育报                                   时间:2011-4-13

责编:郭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