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第六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结果揭晓。我校最终获得三个特等奖、两个一等奖、三个二等奖和一个三等奖,学校以总分580分的成绩获得“首都优胜杯”,获得特等奖奖项数列北京高校第2位。在近一年的竞赛历程中,作者们用自己的智慧与汗水,将作品不断修改完善,从学院到学校,再到北京市的层层选拔中过关斩将,充分展示出我校学生较高的学术创新、科技制作水平和综合能力。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北京团市委、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协、北京市学联联合主办,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省级赛。经过多年发展,“挑战杯”已发展为学生科技创新的普及性大赛,并形成了以“挑战杯”为重点的系列科技赛事。第六届首都“挑战杯”自2011年3月启动以来,得到首都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共有来自近60所高等院校的4000余名学生直接参与竞赛选报活动,5万余名师生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与辅导。竞赛分为科技发明制作(A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B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C类)三个大类,机械与控制、信息技术、经济、社会等11个小类,由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对作品进行网络评审和现场问辩,评选了出本届竞赛的获奖作品。据不完全统计,本次大赛校级层面参赛作品达3000件,经过校级选拔后,共有600余件作品参加市级竞赛。
为备战第六届首都挑战杯、第十二届全国挑战杯,校团委于2010年6月至12月组织开展了校内选拔赛,即北京科技大学第十二届“摇篮杯”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竞赛分为动员宣传、作品筹备、作品申报、院级初赛、校级决赛等阶段,全校共申报本科生、研究生作品135件,65件作品参与校级决赛答辩,其中A类科技发明类21件,B类自然学术论文类12件,C类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32件。团委邀请20余名校内相关领域教授,分为四组对学生竞赛作品进行现场问辩,最终评出64件获奖作品。在“摇篮杯”的基础上,我校进一步通过邀请校外专家指导、作品修改和走访院系进行作品再挖掘等工作,选定了最终参加第六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15件作品。
目前,根据北京市“挑战杯”竞赛成绩和专家推荐意见,我校已选定6件作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据悉,全国“挑战杯”已经进入网络评审阶段,入围作品将于2011年10月赴大连理工大学进行现场展示和答辩。预祝我校同学取得好成绩!
第六届首都“挑战杯”我校获奖作品名单如下:
作品名称
|
第一作者
|
作者学历
|
推荐单位
|
指导教师
|
获奖
|
利用餐厨垃圾进行Bt和Bs共培养固态发酵生产Bt生物农药
|
王丹阳
|
本科
|
化生学院
|
弓爱君
邱丽娜
|
特等奖
|
深海复合轮式行走机构的设计与研究
|
姜 勇
|
博士
|
机械工程学院
|
张文明
冯雅丽
|
特等奖
|
拿什么拯救你“癌症村”?!——一份来自淮河沿岸六个癌症高发村水污染治理现实紧迫性的调研报告
|
陈 琛
|
本科
|
机械工程学院
|
陆 俊
林 海
|
特等奖
|
基于Arduino和Bluetooth控制的机器人乐队
|
杨鸿章
|
本科
|
高等工程师学院 工程训练中心
|
郗安民
王 旭
|
一等奖
|
乡村医生的困境与出路——基于河南省乔端镇的实地调查
|
卫广伟
|
本科
|
文法学院
|
郇建立
|
一等奖
|
一种便携式家用脉象测试仪的设计与研究
|
袁文博
|
本科
|
自动化学院
|
张朝晖
赵小燕
|
二等奖
|
传统农区与现代农区的农民增收问题比较研究——基于人口社会学视角
|
孙长宇
|
本科
|
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
何维达
左 鹏
|
二等奖
|
大学生“星座热”现象探析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建设不可回避的问题
|
章淑玲
|
本科
|
文法学院
|
左 鹏
|
二等奖
|
四针状纳米氧化锌构建尿酸生物传感器及其性能研究
|
康 卓
|
本科
|
材料学院
|
张 跃
闫小琴
|
三等奖
|
(责编: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