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新闻网11月6日电(通讯员 陈松)11月2日,2025中国・郑州“一带一路”中医针灸技术交流大会在郑州举办。本次大会由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中国针灸学会指导,郑州市中医院主办,河南省针灸学会协办,吸引了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针灸社团负责人及专家参会,为针灸技术国际交流搭建了重要平台。

参加发布仪式
在大会开幕式上,学校联合郑州市卫健委、郑州市中医院、河南中医药大学数智中医药研究院共同发布了“岐黄针灸”大模型,学校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阿孜古丽教授参加了大模型发布仪式。这一成果的推出,旨在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中医药发展注入新动能,破解传统针灸诊疗在传承创新、标准化应用等方面的诸多难题,为针灸学科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作为“岐黄针灸”大模型研发的核心力量,学校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知识工程团队依托数智中医慢病防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平台,长期深耕人工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术在中医药领域的研发与应用。在模型研发过程中,团队基于多年来收集整理的大规模通用中医资源,汇聚《内经》《难经》《甲乙经》《针灸大成》等针灸典籍思想,结合历代针灸名家的学术经验,整合郑州市中医院临床数据,成功实现了古今针灸知识的有机贯通与高效融合。模型构建了大规模针灸知识图谱,全面覆盖经络系统、腧穴定位与主治、五运六气理论、子午流注针法等针灸学科核心知识体系,为模型的精准推理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同时,团队依据中医理论,创新融合针灸类脑技术、临床思辨逻辑分析技术,让模型能够模拟针灸专家的临床诊疗思维过程,实现对复杂病症的深度思考与精准推理,优化了针灸诊疗的思辨逻辑,构建起以临床诊断逻辑为驱动的专业智能系统。这一系统不仅能够深度复刻针灸名家的临床诊疗经验,为临床医师提供高质量的诊疗辅助支持,还可应用于中医针灸教学领域,助力优质教学资源的普及。

杨聚旺和胡旭两位博士给参会人员体验平台
在大会现场体验互动区,团队带来的智能针灸服务平台引发广泛关注,平台研发骨干杨聚旺和胡旭两位博士为参会人员进行现场体验和讲解。平台通过四诊仪采集患者的舌像、面像、脉象等数据,随后由“岐黄针灸”大模型进行分析推理,生成个性化的诊断结论与针灸处方。现场多位针灸医师对平台输出的结果进行评估后,一致认可其专业性与准确性;众多参会的外国专家在亲身体验后,也对中国在AI针灸技术领域的创新成果表示高度赞赏,认为这一技术为针灸的国际化推广与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未来,学校将继续秉持“传承、创新、普惠”的理念,深化与中医药领域科研机构、医疗机构的合作,持续推进“岐黄针灸”大模型等系列智能中医成果的迭代优化与应用拓展,借助AI技术将中医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众,为全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贡献“北科智慧”。
(供图: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
(责编:姜智颖、薛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