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明)8月15日,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层论坛以及北科大—东大组建协同创新中心框架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朱继民,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徐金梧等为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揭牌。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首钢集团董事长、总经理王青海出席论坛,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干勇,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骆铁军,鞍钢集团公司总经理张晓刚,中国钢研科技集团董事长才让等出席论坛并讲话。中国工程院院士殷瑞钰、左铁镛、张寿荣、翁宇庆等出席论坛。
朱继民在讲话中指出,目前我国钢铁工业进入了非常困难的“严冬”期,但也应看到这也是我国钢铁行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时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是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其中,有两件事情尤为重要:一个是重大结构调整,包括产品结构调整;另一个是核心技术升级换代。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围绕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所急需的钢铁材料,探索新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制机制,构筑钢铁领域共性关键技术协同创新平台,对于提升钢铁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就我国钢铁行业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朱继民说,目前钢铁行业技术创新还存在分散、封闭等问题,没有建立起大协同的体制机制。企业之间由于竞争、相互之间技术壁垒严重,几乎没有研发合作;企业与高校、院所之间的合作也是独立分散进行。这种分散、封闭的局面,使得行业在重大核心共性技术上难以突破。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组建,将有助于以上问题的解决。
“目前我国钢铁行业技术人员中,拥有博士学位的不到0.1%,拥有硕士学位的也只有1%左右,远低于世界钢铁强国的平均水平。” 朱继民强调说,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第一要素是人才。通过协同创新平台,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共同组织一流专家队伍,共同研发核心技术,共同培养技术人才,实现人才与技术的双重转移,有利于形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徐金梧向《中国冶金报》记者介绍说,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下设两个创新平台:高性能钢铁材料品种开发创新平台和钢铁共性关键工艺技术与装备研发创新平台,分别由北京科技大学和东北大学牵头建设,重点开展海洋工程用钢、先进能源用钢、现代交通用钢等高性能钢铁材料品种的开发,开展洁净钢冶炼、新一代控轧控冷、生产过程精确控制、质量在线监检测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的研发。
来自宝钢、鞍钢、武钢、首钢、中国钢研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北京科大学、东北大学、上海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有关人员参加了论坛。
背景链接: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根据教育部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精神建立的。目的是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以北科大和东北大学为主体组建,联合上海大学、中国钢研科技集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以及宝钢、首钢、鞍钢、武钢等组成协同创新体。协同创新中心采用“同一任务、同一目标、同一队伍、同一机制”的运行管理模式。协同创新中心设立管理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管理委员会是协同创新中心的决策和管理机构,专家委员会是协同创新中心的学术咨询和指导机构。
其中,高性能钢铁材料品种开发创新平台,由北京科技大学牵头建设;钢铁共性关键工艺技术与装备研发创新平台,由东北大学牵头建设。根据创新平台的研究任务,高性能钢铁材料品种开发创新平台下将建立材料设计与集成仿真、品种开发与工业验证、材料评价与应用技术、服役行为与寿命预测等4个研究中心;钢铁共性技术与装备研发创新平台将建立洁净钢冶炼与连铸技术、先进轧制与热处理技术、工艺工程装备研发、钢铁流程控制技术等4个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