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8月16日消息(记者冯慧玲)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高层论坛及北科大-东大组建协同创新中心协议签字仪式昨天(15日)在北京举行。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北科大校长徐金梧表示,此中心将致力解决我国钢铁行业技术创新存在的分散、封闭等问题。
据介绍,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是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精神建立的。目的是加快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集聚和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产出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我国钢铁工业过去几十年中主要采用粗犷式发展模式,高投入、大产出,造成资源、环境、能源以及资金负荷严重,逐步积累形成了目前产品同质化竞争加剧,行业总体低盈利运行的困难局面。因此,转变生产发展方式已成为钢铁企业面临的急迫问题,新品种、新工艺越来越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
企业要发展、行业要进步归根到底要依赖于人才。主要是创新人才缺乏。钢铁行业技术人员中,博士不到0.1%,硕士也只有1%左右,远低于世界钢铁大国的平均水平。通过“2011计划”协同创新平台,由高校、院所、企业共同组织一流专家、共同研发核心技术、共同培养拔尖人才,实现人才与技术的双重转移,有利于形成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行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北科大校长徐金梧介绍说,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围绕我国实现从钢铁大国到钢铁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解决钢铁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两大行业需求,以钢铁共性技术为协同创新方向,按照“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分工协同”的原则,以北京科技大学和东北大学为依托,联合上海大学等高校,钢铁研究总院、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等研究院所,鞍钢集团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首钢总公司等大型生产企业,共同组建。
协同创新中心采用“同一任务、同一目标、同一队伍、同一机制”的运行管理模式。协同创新中心下设“高性能钢铁材料品种开发创新平台”和“钢铁共性关键工艺技术与装备研发创新平台”,两个创新平台目标一致、任务明确、互为支撑、协同发展。重点开展海洋工程用钢、先进能源用钢、现代交通用钢等高性能钢铁材料品种的开发,开展洁净钢冶炼、新一代控轧控冷、生产过程精确控制、质量在线监检测等先进工艺技术和装备的研发。
协同创新中心办公室设在北京科技大学,两个创新平台:高性能钢铁材料品种开发创新平台由北京科技大学牵头建设,钢铁共性工艺技术与装备研发平台由东北大学牵头建设。协同创新体内,高校主要承担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技术集成和中试研究、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工作,研究院所与企业主要承担工程开发与应用、产品生产、成果推广等工作。
(本文来源:中国广播网 ) 2012-08-16 14: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