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了未来中国教育改革的明确方向和全党全国在发展教育方面的基本共识,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包括要发展优质的高等教育,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结合高校特点及中层干部学习十八大精神要求,我校举办了十八大精神学习辅导系列报告会。4月11日,我们请到了钱学森的学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第一届毕业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张瑜,作题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钱学森先生是如何办学和培养人才的”报告。活动在校教职工活动中心举办,学校全体中层干部、教师党员代表、辅导员、认真聆听了此次报告会,校党委副书记谢辉主持报告会。
张瑜首先简单介绍了钱学森的育人事迹:1958年4月,时任中科院力学所所长的钱学森参与创办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并在后来担任学校近代力学系系主任。在1958~1965年8届近代力学系的学生中,产生了8位院士和9位将军,能有这样突出的人才教育成果,与钱学森创新的教学思想和教育实践密不可分。
随后,他谈及钱学森为同学们亲自制定教学计划,虽然钱学森当时参与了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十分繁忙,但还是精心制定了一份深入细致到位的教学计划,提出教学内容应做到“科学与技术结合”、“理与工结合”,以培养“研究工程师”目标。在课程设置上,钱学森重视多学科的互相交叉与渗透,认为知识结构应如金字塔,要有坚实宽厚的科学理论基础,还要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最前沿紧密相连。另外,他还聘请中国科学院很多顶尖科学家们来给学生们授课;钱学森亲自编写了星际航行概论教学大纲并亲自讲授该课程。钱学森尽管工作繁忙,但每次上课都十分准时。张瑜动情地说,“聆听钱学森授课是一种幸福”,不仅仅因为他是顶级的科学家,更重要的是他“讲得实在是太好了!”不论是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前瞻性、信息量,还是钱先生简洁、准确的表达,严谨的逻辑,乃至工整漂亮的板书书法,都堪称出类拔萃。
钱学森亲自指导学生科研活动,研制小火箭。张瑜清楚的记得,1959年1月12日,自己以校刊通讯员的名义,在中国科大校刊上发表的文稿 “模型火箭上了天”,报道了1958年12月27日小火箭第一次成功发射的情况;钱学森是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代表与光辉典范,他曾说:“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一句话表达了满腔的爱国之情。当新中国诞生的时候,钱学森强烈向往返回祖国服务。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听到钱学森想回国的消息后,立即通知移民局说:“我宁可把他枪毙,也不让他离开美国。他无论如何都抵得上3到5个师的兵力。” 在美国长达五年软禁后,历尽千辛万苦,1955年10月钱学森夫妇冲破美国的封锁携子女回国。
张瑜以“志存高远,脚踏实地”为结束语,告诉我们,要学习钱学森先生高贵的思想品格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他高瞻远瞩,运筹帷幄,而又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非凡的治学本领,学习,研究,弘扬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不断以科学发展观创新教育理念,更加卓有成效地培养科学技术的领军人物以及多方面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事业不懈奋斗!
最后,谢辉做总结发言。他谈到,1985年8月,在我校首届系统科学与优化技术学术研讨会上,钱学森先生作了《大系统理论要创新》的主题报告,他的教育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时隔28年后,他的学生张瑜先生再次与我们分享了钱学森的治学理念和教育思想。在当代研究钱学森先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既是对钱老的缅怀和纪念,也有助于研究人才成长、人才培养这一重要课题。
(责编:李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