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结果揭晓。我校最终获得五个特等奖、两个一等奖、四个二等奖和四个三等奖,学校以团体总分880分的优异成绩位居北京市第2名,获得“首都优胜杯”。经过激烈角逐,我校15个参赛作品均获奖,特等奖作品数量位于北京高校第2名,其中科技发明制作(A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B类)特等奖作品5件,位于北京高校第1名。本次竞赛中,我校在高校排名、团体总分、获奖数量、特等奖数量上均实现了突破,充分展示出我校学生较高的学术创新、科技制作水平和综合能力,是我校学生在首都大学生科技创新“奥林匹克”舞台上的一次完美亮相。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以下简称“‘挑战杯’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国内著名大学、新闻媒体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生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北京团市委、北京市教委、北京市科委、北京市科协、北京市学联联合主办,是“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省级赛。经过多年发展,“挑战杯”已发展为学生科技创新的普及性大赛,并形成了以“挑战杯”为重点的系列科技赛事。
第七届首都“挑战杯”自2013年3月启动以来,得到首都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共有来自近60所高等院校的4000余名学生直接参与竞赛活动,5万余名首都高校师生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与辅导。竞赛分为科技发明制作(A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B类)、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C类)三个大类,能源化工、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数理、管理、社会等11个小类,由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对作品进行网络评审和现场问辩,评选了出本届竞赛的获奖作品。据不完全统计,本次大赛校级层面参赛作品达3500件,经过校级选拔后,共有600余件作品参加市级竞赛。
为了备战第七届首都挑战杯、第十三届全国挑战杯,校团委开展了竞赛体制改革,将“挑战杯”校内选拔赛即北京科技大学“摇篮杯”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由两年一届改为一年一届,并在团队辅导、作品修改、专家指导等方面加大投入,指导转化更多的高质量科技创新作品。校团委于2011年10月至2012年12月组织开展了两次校内选拔赛,即北京科技大学第十三届、十四届“摇篮杯”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全校共申报本科生、研究生作品300余件,邀请校内外专家评选出优秀作品125件,其中二等奖以上作品50件。在“摇篮杯”竞赛的基础上,我校通过团队辅导、走访院系、作品修改、校外专家指导、模拟答辩等工作进行作品质量提升,并最终确定参加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15件作品。
下一阶段,我校将根据专家推荐意见选定作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据悉,全国“挑战杯”入围作品将于2013年10月赴苏州大学进行现场展示和答辩。预祝我校同学在全国“挑战杯”竞赛中取得好成绩!
第七届首都“挑战杯”我校获奖作品名单如下:
作品名称
|
第一作者
|
推荐单位
|
指导教师
|
获奖
|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
曹宇
|
化生学院
|
宋青
时国庆
|
特等奖
|
多组分颗粒在竖直和旋转激励下分聚行为探秘
|
杨伍昊
|
数理学院
|
吴平
王立
|
特等奖
|
金属粉末凝胶注模成形技术
|
段启凯
|
冶金学院
|
郭志猛
曲选辉
|
特等奖
|
纳米细菌纤维素多功能医用敷料的研究
|
安家新
|
材料学院
|
郑裕东
官月平
|
特等奖
|
含钛电炉熔分渣制备六钛酸钾纳米晶须的研究
|
于海洋
|
冶金学院
|
周国治
张梅
|
特等奖
|
智能汽车防盗小助手
|
齐聪睿
|
自动化学院
|
刘冀伟
张维存
|
一等奖
|
钛酸盐光催化材料的控制合成和性能研究
|
杨超
|
冶金学院
|
焦树强
朱鸿民
|
一等奖
|
自来水制冷的湿帘换热器组合式宿舍空调
|
赵永亮
|
机械学院
|
王立
童莉葛
|
二等奖
|
电火花线切割打孔一体机的研发
|
陈博宇
|
机械学院
|
贾志新
张少军
|
二等奖
|
基于金属光栅原理的非接触式温度计设计
|
杜兴辰
|
数理学院
|
吴平
邱宏
|
二等奖
|
城中“空巢” ——寂寞危机与快乐契机
|
纪竞垚
|
文法学院
|
时立荣
黄家亮
|
二等奖
|
基于吸附式制冷原理的新式汽车空调装置
|
李林桃
|
土环学院
|
温治
王立
|
三等奖
|
基于社会企业的女性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研究——以H流动女工维权中心和残友集团为例
|
吉婷婷
|
文法学院
|
邢朝国
刘丽敏
|
三等奖
|
城市拾荒者生存现状调查报告——以北京为例
|
王琼琼
|
文法学院
|
黄家亮
许斌
|
三等奖
|
网络舆论成长与引导的“氩原子模型”——
以人人网为例
|
解红叶
|
文法学院
|
左鹏
李新中
|
三等奖
|
(责编:李洁 邢华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