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资讯

INFORMATION

北京科技大学获赠刘之祥教授发现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珍贵历史资料

2014-04-24
单位(作者):党办、校办

“摇篮薪火,携手相传”。刘之祥教授发现攀枝花大型钒钛磁铁矿资料捐赠仪式4月23日在我校建龙报告厅举行。校党委副书记陈曦、谢辉,刘之祥教授女儿刘桂馥、女婿吴焕荣等家属,刘之祥教授生前学生及同事代表高澜庆、刘华生、齐金铎、杨瑞星及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及采矿系师生共计50余人参加座谈及捐赠仪式。座谈及捐赠仪式由党办、校办主任张卫冬主持。



座谈会上,吴焕荣先生介绍了刘之祥教授生平及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矿产勘探调查及攀枝花大型钒钛磁铁矿发现、解放前后参与北洋大学“爱校护校”活动、解放后参与北京科技大学建设与发展等方面的贡献。吴焕荣指出,刘之祥教授拥有强烈的爱国心、责任心、事业心,他有学识渊博、爱好广泛,不畏艰辛、勇于实践,宽容大度、言传身教,不仅为子女也为学校师生树立了学习的楷模。他表示,希望通过此次捐赠刘之祥教授发现攀枝花大型钒钛磁铁矿相关手稿等历史资料,为学校的传统文化建设贡献力量。

随后高澜庆、齐金铎、明世祥愉快回忆了与刘之祥教授的交往经历。他们表示,刘之祥教授平易近人、爱惜并关心人才成长,他一生不畏艰险、勇于实践、不务虚名,是北京科技大学师生学习的楷模,希望学校能够传承和发扬好刘之祥等老一辈师长们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


陈曦副书记在仪式上做总结讲话。她高度评价了刘之祥教授不畏艰辛、勇于实践、科学报国的高贵品质。她指出,从北洋大学矿业学科成立至今将近120年的历程,作为中国的第一个矿冶学科于1952年在北京科技大学开始新的传承发展。纵观学校矿冶学科的发展历程,一批又一批名师巨擘为国家的工业发展、技术进步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创了我国乃至世界工业发展中的诸多第一,当然也包括刘之祥教授带队发现攀枝花大型钒钛磁铁矿。这些老一辈教育家、科学家一方面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更为北京科技大学积淀起“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和“求实鼎新”的校训。她代表学校感谢刘之祥家属的义举,并表示学校将以此次捐赠为契机,进一步缅怀刘之祥教授等老一辈师长们的丰功伟绩,继承和发扬他们留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营造更加卓越的大学文化,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谢辉副书记代表学校接受了刘之祥教授亲属的资料捐赠,并向刘之祥教授亲属颁发了《北京科技大学捐赠证书》。本次捐赠资料共包括刘之祥教授《康滇边区之地质与矿产》报告及附图手稿(1941年8月,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学术专刊第三号)、口述资料光盘(1985年制)等系列材料。


附:刘之祥教授简介及发现攀枝花钒钛磁铁矿过程

刘之祥,1902年生,河北清苑人,民盟盟员。1922年考入北洋大学预科,1924年转采矿专业本科学习。1928年至1929年开滦煤矿实习生,1929年留校任教。1937年9月至1939年初任青海金矿探矿队长。1937年随北洋大学内迁,1939年任国立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副教授,之后到会理铜矿任工程师,1940年初任国立西康技艺专科学校副教授、教授及总务长、教务长、采矿系主任等职务。1945年12月至1947年7月先后到英国皇家采矿学院、美国科罗拉多州矿业学院进行考察和研究,后回北洋大学任教,任采矿系教授、系主任、采矿研究所所长。1948年底任北洋大学临时维持委员会副主席,后兼代理工学院院长;1949年初任新组建的北洋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委兼秘书长,教学和研究职务不变。1952年院系调整,刘之祥教授随北洋大学矿冶学科一起调入新建的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担任校务委员会委员、工会主席,采矿系教授等。1956年经教育部批准确定为三级教授。刘之祥教授在采矿史及冶金史、海洋矿产资源和开发利用、采矿专业教材建设及采煤、冶金、石油等多个学科领域均有突出贡献。

1940年5月至7月,刘之祥受委派对宁属北部地区开展地质矿产调查,他只身进入极度荒凉和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初步探查了这一地区的地貌特征、地质结构,探明了储藏的金、银、铜、铁、煤、石棉、云母、瓷土等多种矿产资源,考察了该地区资源的初期开发情况。1940年8月17日,刘之祥带队从西昌出发,用87天的时间,行程1880多公里,途径盐源、盐边等西康省多县和云南省丽江、永胜两县,用地质调查仪器,对沿途地质矿产进行了测量、勘探、调查,11月11日回到西昌。其中,9月5日,刘之祥一行到达盐边县攀枝花地区,傍晚在当地保长家院子里发现两块铁矿石。9月6日早晨,刘之祥等来到尖包包、乱崖、硫磺沟等山峦,发现了多处铁矿露头,并初步预测了铁矿石储量。带回西昌的矿石标本经化验,确认为含钒、钛等多金属磁铁矿,从而揭开了攀枝花钒钛磁铁矿的面纱。1941年8月,刘之祥用了十个月左右时间整理资料、绘制地质矿产图,向社会公开发表两次地质矿产调查报告。


(摄影:董  强)

(责编:邢华超)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