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资讯

INFORMATION

红色基因在互联网生长

2016-07-14
单位(作者):丁雅诵

编者按:

2016714日,《人民日报》推出“大学生党员: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专题报道,曾获“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首批北京高校“辅导员工作室”——“星辰大海”网络思政工作室负责人,我校东凌经济管理学院辅导员刘冰,接受了采访。原文如下:

大学生党员: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

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

在大学生成长环境、学习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当下,高校如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青年学生的成才成长?如何进一步发挥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如何立足学生党员群体,积极培育包括精神信仰、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在内的学生党员群体文化?这些都是当前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在庆祝建党95周年之际,我们选取几所高校的探索经验,试图从高校党组织、学生党支部、学生党员个人等多个角度,反映当前高校党建工作取得的成绩及面临的挑战。

    红色基因在互联网生长

“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这是高校辅导员日常工作的写照。对于北京科技大学东凌经济管理学院的辅导员刘冰来说,除了这些,他还得多想一样:明天的公号推点啥?刘冰口中的公号,是他创立的微信平台——“大冰辅导员”。

翻开“大冰辅导员”微信公号,记者眼前一亮。既有《起草讲话发言材料的“三有”秘诀》等实用性很强的文章,也有《受得了多大委屈,做得了多大事业》之类的“心灵鸡汤”,还有《〈党委会的工作方法〉给辅导员的九个启示》等工作体会与思考,更有《“签”还是“等”,主要看“研值”》等对学生的建议与忠告……每一篇都生动有趣,针对性和时效性都很强。

“学生在哪里,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就得做到哪里。”刘冰说:“当网络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键对键’‘屏对屏’式的交流就必须成为常态。”

90后大学生群体来说,说他们真正感兴趣的内容,才能真正走进学生内心,引发共鸣。“我常常在走访宿舍、与学生谈心谈话、‘刷朋友圈’的过程中突发灵感。”刘冰说:“只有紧扣学生思想的‘兴奋点’,借助流行话题的‘吸引点’,直面社会舆论的‘争议点’,才能和学生产生思想上的碰撞,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在刘冰的探索和带动下,北京科技大学星辰大海网络思政工作室成立了。这里汇聚了一批志同道合、敢想敢为的辅导员,他们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热点难点问题,常常一起研究探讨,为整个学校开展党建工作出点子、想角度。 

工作室里的辅导员们都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说起来“虚”,但做起来必须“实”。建设网络新媒体公众平台,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在每一篇网络图文信息、每一个微动漫微视频作品、每一次线上互动交流之中,是高校党建工作者必须肩负的责任。

原文链接:《人民日报》(2016年07月14日17版)

(责编:孟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