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材料到科技史:我的跨学科求学之旅

2025-03-15
单位(作者):科技史22博 顾耀奇

2016年,我考入了北京科技大学高等工程师学院进行本科阶段的学习,专业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之所以选择材料专业,是由于北科大在材料领域响当当的名号,我既然已入此校,必然向往最顶尖的学术领域,而高工学院全面而重实践的培养方案奠定了我选择交叉学科的基础。大四时听取了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的招生宣讲后,我了解到科技史专业文理交融,可以将科技与人文的工具结合在一起解决问题。想到自己具有理工科的学业基础,同时也十分热爱文化遗产事业,因此我在2020年本科毕业后来到了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攻读研究生。

作为一名跨专业的硕士生,我知道在科技史这个多学科融合的研究背景下,若要博闻强识、开拓创新,必须集各学科之所长为我所用,通过多视角的方法解决问题。所以我将我的材料学基础与文物保护知识结合起来,不放过任何学习新知识的机会。在课堂上积极互动,几乎每节课都坐在最前排,把每一次课堂汇报都当作我的表演,这些历练成就了我在“学术三分钟”演讲比赛中的精彩表现。本着对于更高学术发展的追求,我在2022年通过硕转博考试,正式成为了一名科技史的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石质文物保护材料的研发。博士生的学业压力较硕士时成倍增加,刚读博时我一时有些不适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表论文,我在与导师魏书亚教授的交流中透露了忧心的情绪。然而魏老师让我调整好情绪和心态,提出对学术成果要积极产出,但也不要影响心理健康,这令我很受触动。魏老师的支持鼓励和同门伙伴的温暖陪伴,让我面对困难时充满希望,勇敢尝试,制备出了适用于北京地区石质文物风化病害的保护材料,并将文物保护故事讲述给更多的人。

对于学弟学妹们,我想说:无论是什么学科,我们都不在平坦的大道上,而是在四处碰壁的迷宫里,所以在专业选择时可以遵从自己的内心,正如对文物保护的喜爱驱使我对科技赋能于文化的不断探索。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步都要走踏实,一点一滴的日常训练可能会使你在未来的某天大放异彩。在与师长的交往中要善于交流,学术的交流让人进步,心灵的交流则令人坦然。

顾耀奇,学校“96级校友杯”第八届“学术三分钟”演讲比赛“金奖”获得者,曾获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一等奖学金、三好研究生、优秀共青团员等多项荣誉奖励。她先后承担了北京市文物局“石墨烯增强纳米材料在石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一期-三期)、“磷酸盐仿生材料在石质文物保护的应用研究”(一期-二期)等项目的科研工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