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底,学校官微推出了一篇题为“我不是第一,也没有保研,因为热爱也在发光”的推文,迅速收获了10w+的关注,而我,竟也意外地成为了其中的一位主人公。那时,正值我加入北科大广播台的第3年。每一次在录音室里,感受着墨绿色调音台旋钮的阻尼感,监听耳机里自己声音与背景音的交织……这些细节都构筑起了我的一片精神自留地。广播台不仅是我表达自我的平台,也是我心灵的栖息地。在这里,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声音,也学会了与世界对话的方式。然而,其实我也曾迷茫与焦虑。没有保研,我选择踏上了充满挑战和未知的考研之路。面对众多高校的选择,我在“顶尖名校情结”和“稳妥上岸”之间反复横跳。站在人生的岔路口,选择往往比努力更加令人煎熬。最终,我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实力,坚定地选择了一所985高校作为目标。那一刻,我告诉自己: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无惧风雨,勇往直前。
此刻,在复试备考的紧张氛围中,我偶然间瞥见了去年夹在《红宝书》中的倒计时便签——“274天”的字迹被咖啡渍晕染成淡褐色,宛如时间的印记。我的思绪也随之飘回了那个春天。逸夫楼102教室的空调嗡嗡作响,我边啃《660题》边用铅笔在笔记上画正字,记录第几次被中值定理绊倒。邻座同学的《高数辅导讲义》已经翻出毛边,而我的红宝书才背到D,每个单词旁都密密麻麻记着“二刷重点”,却总被毕业实习的电话打断。
暑期的校园像座蒸笼。图书馆3楼靠窗的位置,见证了无数个清晨的天际线——先是靛蓝,再是蟹壳青,最后在考研人奔赴图书馆的步子下染成暖金色。当我来到常坐的位置,看着对面女生已经开始二刷真题,焦虑驱使着我疯狂地追赶:线代讲义的例题直接看答案,专业课笔记简写得像摩斯密码,连教材边栏的批注都舍不得多瞥一眼。直到8月末自己模考,数学卷上鲜红的58分刺得眼睛生疼,专业课简答空着的三行,像被挖去的肋骨。
转折发生在秦淮河的晚风里。10月初的南京,夫子庙的灯笼映着《1000题》扉页,孔夫子印章的朱砂落下。好友问我:“你上次因为喜欢而学习,是什么时候?”鸭血粉丝汤的热气模糊了眼镜,却让我看清了自己——不是为了学历的勋章,而是想念那种心无旁骛的专注,像高三解出数学压轴题时,窗外蝉鸣都变得清脆的瞬间。
回京后的冲刺带着破茧的痛。这一年里,学院对我们备考党照顾有加,提前结束了课程;而我热爱的广播台也暂时告别,全身心投入备考。每天清晨6、7点的走廊,我和研友们踩着自己的影子背书,呼出的白气在玻璃上凝成霜花。专业课笔记重写了3遍,数学错题本从薄到厚再变薄,连肖四的大题都能背出不同版本的语气。
12月22日,我在考场外吃着日复一日的早餐包子,心中却充满了平静与坚定,仿佛前不久还在为一道高数题哭鼻子的不是我。
查分那天的晨光特别清亮。当380分跳出屏幕时,书桌上的倒计时牌停在“0”,旁边是去年夫子庙盖的印章,朱砂已经褪暗,却比任何录取通知书都珍贵——它见证着一个我,如何在焦虑与自我怀疑的裂缝里,长出了让自己骄傲的翅膀。
新的学期,让我有了新的期待。我准备着复试面试,也期待着再次带上耳麦说出“这里是北京科技大学广播台”,再次清晰感受到声波在胸腔产生的奇妙共振。我也想对正在为梦想奋斗的学弟学妹们说: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就要坚定信念,全力以赴。将压力转化为成长的动力,在自己的道路上闪闪发光吧!愿你们都能在追梦的路上勇往直前,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