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召开5周年,3月15日晚,学校展演了由马克思主义师生原创的大思政情景剧“铸民族复兴锻钢铁脊梁”,全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自编、自导、自演。作为主创团队成员和主讲教师之一,我在筹备和参与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作为一名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责任,同时也对思政课教学有了一些新体会。
一是思政课教师要有使命感,用心用情掌握“流量密码”。在展演现场,校党委书记武贵龙认真观看了演出并给予肯定,他在讲话中对青年教师提出期许,“对于思政课教师而言,讲好思政课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这让我备受鼓舞,同时也多了一份责任和“压力”。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如何掌握“流量密码”无疑是一个巨大挑战。为此,思政课教师要用心用情,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我们在“大思政课”原创情景剧中用6个篇章,6位老师团队分别讲述了伟大建党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精神、青藏铁路精神、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给学校重要回信精神。其中我负责的是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建党精神的主要内涵是什么?我们今天应该如何去理解和传承?循着这样的问题,我从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优势、政治优势、精神优势、道德优势4个方面进行设计,在剧中还原了一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如何一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凝结成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教学形式创新,更是希望通过创新让思政课能够达到沟通心灵、释疑解惑、启智润心的效果。
二是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深入现场品味“真理的味道”。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思政课一定要以生为本。本次思政情景剧创新采用老师主讲、学生演绎的形式,师生共同完成一门课。在剧中,学生亲身演绎了各种角色,有革命先辈邓中夏、高君宇、陈潭秋、王朴、金永华,也有“两弹功勋”邓稼先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方正知教授、刘应书教授,还有学校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轧钢专业毕业生、新时代积极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的北科师生等等,这些人物和故事跨越百年,但共同构筑起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深入历史现场,相信会对很多重要人物、历史事件有更加直观的认识,掌握到不少书本以外的知识。
三是要善用大思政,推动思政课走向深入。本次“大思政课”原 创情景剧是“‘师生共话式’精准思政课专题教学”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全新尝试。师生们通过表演的形式,将思政铸魂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让思政课走下讲台、踏上舞台,通过“小剧目”“小舞台”讲好“大课堂”“大道理”,带领同学们重温不同时期前辈们的峥嵘岁月,感受他们的爱国心、报国情、强国志。在未来的教学和改革中,作为新时代思政课教师,我们会继续守正创新,善用社会大课堂,用活各类行业企业资源,组织学生到钢铁企业、博物馆、基层社区等地开展现场教学等实践活动,开发一系列现场教学专题,打造一批服务国家战略、助力行业企业发展、具有学校特色的实践教学项目,使思政课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真正入脑入心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