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院的满井

2022-02-28
单位(作者):

明清之际,在京城北部广袤的土地上,散落着一些“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的满井,清泉突出,冬夏不竭,水常浮起,散漫四溢。初春,井中冰皮始解,井水清澈见底,井旁苍藤绿树,丰草茵茵,小亭掩映,麦陇争绿,胜似江南。秋日,郊行方泽外,随地泉源出,寒泉凝碧甃,一酌冷人心,古藤交树影,并觉坐来清。每逢佳节,士女云集,游人如织,泉而茗者,罍而歌者,巾者帽者,熙来攘往,成为京人郊游赏玩的胜景。

据记载,当年从东直门外,到安定门外,到德胜门外等地散布很多满井。这是因为当时北京地区气候湿润,水量充沛,北郊一带地下水位较高而产生的一种自然景观,统称“满井”。其中,有些井离城较近,交通便利,景致适宜,于是人们便砌台筑栏,围植树木,广种花草,铺路建亭,置成景观,以供游人休闲赏玩。明代满井已久负盛名,引众多文人骚客趋此品茗饮酒,观井吟诗,流连忘返,留下大量美文佳诗广为传诵,遂使“满井”已然成京城胜景之一而载入史册。实际上,更大多数的满井则散落于乡间田野之中,是居民们生活、生产的依赖和源泉。几百年来,满井用它涓涓不绝的井水滋润着这方水土,养育着这方生灵。

然而,清朝中叶以后,随着气候变迁,北京地区日渐干旱。加之,城市增扩,人口增多,垦植增加,水耗增大,使京城北部地下水位下降。昔日满井的水不再满,不再散漫四溢,甚至连满井也越来越少。可见,满井胜景到清末即已不复存在了。

至民国时期,1935年原北平市政府为编撰《旧都文物略》,对满井再做考察后写到:“昔人所谓苍藤丰草与亭阁相掩。映风景已迥不侔矣。”满井已完全失去昔日胜景的风采。斗转星移,物换景迁,

经几百年变迁,虽满井胜景已逝,但仍依稀尚存寥寥满井散落于乡野之中。其中位于德胜门外西北方的一处满井,就一直涓涓不绝地流淌着,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几个朝代的更迭,直至1950年代初期。这口看似普通的“满井”,静谧地守候在衰败的明安家族墓地与沉寂的满井村之间,默默哺育着这片土地上的生灵,默默见证着这片土地上的沧桑。

据查,有三幅不同历史时期的地图均清楚地标明该满井的位置。

第一幅,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原北平市政府秘书处绘制的《旧都附郭疆域总图》,标明满井位于二里庄以南,百颜庄与卧虎桥之间。

第二幅,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绘制的《民国北京市地图》,标明满井村位于德胜门外西北的五道庙以北,狗房庙西南,于柏颜庄至卧虎桥路旁。

第三幅,1950年1月,北京市人民政府绘制的《北京市分区详图·北京四郊全图》,明确标明满井位于五道庙西北,二里庄西南,东王庄至卧虎桥路旁。这大概是最后一张标明该满井位置的地图。

据海淀地方志记载,该满井所在地,在民国时期隶属北平市北郊区五道庙乡满井村。新中国成立之初,隶属北京市十四区第12乡。1952年后改称海淀区五道口乡。不久人民政府征用了五道口乡的大片土地,开通学院路,路旁两两相对建起八座学府,即著名的“八大学院”。

“八大学院”之一、新中国第一座钢铁工业学府——北京钢铁工业学院(今北京科技大学,以下简称“钢院”),就建在五道口乡东部,该满井以西,原明安家族墓中间的鄂齐尔墓地上。据1952年《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校址工程地址勘测报告书》记载:钢院“勘测区位于北京西郊海淀区五道庙行政区内的满井村一带范围中,在德胜门西北约三公里处有公路可通,离清华园约三公里余也有公路可通。勘测区地形除坟墓所在地外,皆为平坦耕地。”这口满井,恰位于钢院初建工地的东南角,今北科大东南门一带。七十年前,正是这口“水常满溢,清澈见底,甘甜可口,舀之不竭”的满井供应全校几千人的生活和基建施工用水。参与建校的老钢院人说:“昔日满井名不虚传,一年四季水满而不溢,在自来水尚未接通的情况下,一口井滋养了几千人,在我校建校史上功勋显著,不愧是口‘功井’”。这口曾为“钢铁摇篮”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的满井,被钢院人亲切地称为“母亲井”。

几年后,崭新的钢院建成了,为满足工作和生活之需,人们开凿了更深、更大的机井。古老的满井终为钢院建设流尽最后的水脉,默默湮没于校园之中,也永远留在了钢院,更留在钢院人心中,成为 “钢院之满井”。

可见,钢院由满井而来,建于满井之上,与“满井”结下不解之缘。故而,如今的钢院人仍愿称自己是“满井人”,称校园为“满井村”。

饮水思源,钢院人永远不忘满井的养育之恩。七十年前,正是这口满井哺育了全校几千师生,它不愧是钢院的“母亲井”。七十年来,它默默湮埋于校园之中,用它的精神深深滋润着这块土地和这块土地上的人们。

钢院人欣赏满井朴素、谦和的性格。 “不损、不溢——既不留下缺憾,又不自满自持,只是兢兢业业地恪尽职守。”

钢院人还真诚地希望,母校真的好似一个“井高于地,泉高于井,四时不落”的满井,培养的人才也好似涓涓不绝、清纯甘甜的井水一样,散漫四溢,舀之不竭,源源不断地流向祖国的四面八方。

今天,“钢院之满井”,它早已超越历史,它已成为每一位从“满井”流出的钢院人心中的家园,成为流向海内外数万校友心中永远的眷恋。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