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不辱使命 谈任重道远

2015-01-18
单位(作者):徐金梧

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意义深远。与传统的科研机构相比,其将更具有创新潜力和创新条件。高校以往的产学硏合作模式大多围绕某一个技术难点、某一项关键技术开展协作硏发,相对来说是一种短期性的工作,而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有条件让科研围绕一些方向做长久的自主创新,把国家的投入和企业、高校、科研单位的投入融合起来,做长远的规划。以往的高校科研更多地是依托课题组,以团队的某个既定的研究方向为组织形式开展,而协同创新中心把高校、科研单位的优势与企业的需求结合起来,开展国家急需的、瞄准国际前沿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准的科技攻关。协同创新中心之所以建立在高校,就是因为高校有多学科的优势,汇集了一批高端人才以及广泛的国际合作交流的优势。协同创新中心的成立有利于集高校优势、行业需求、国家发展于一体,解决国家和行业需求的重大创新任务;有利于通过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实现学科间交叉、融合,组建一支面向学科长远发展方向的创新团队,提升学校的学科水平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机制和模式,将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相结合,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能力。

中心围绕钢铁工业绿色化转型的发展战略,以“绿色制造,制造绿色”为目标,聚焦“关键共性工艺与装备研发、重大工程高端产品开发”,进行工艺、装备、产品的系统创新,提升行业自主创新能力,解决钢铁行业面临的资源、能源、环境和产品质量问题,成为钢铁行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世界钢铁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双中心。中心在四年建设期内,瞄准重大需求,坚持有限目标,深化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发八项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和八类高端产品,在钢铁材料关键共性及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方面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聚集创新要素与资源,汇聚一流人才,引领国内外钢铁关键共性技术和高端产品研发;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技术成果转移途径,成为行业最重要的创新人才培养基地与技术转移平台,实现人才成果双重转移。

中心决心在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员工的关心、支持下,努力工作、不辱使命,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钢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高地;改革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方案,成为行业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积极探索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构建行业自主创新的前沿阵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