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磊,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冶金工程专业12级硕士,北京科技大学第九届“校长奖章”第一名。胡磊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影响因子总计73.1,第一作者(包含导师为第一作者)为61.6。荣获201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科技大学第十届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2013~2014年度北京科技大学优秀三好研究生。
脚踏实地 成果显著
胡磊的导师陈骏研究员以及课题组负责人邢献然教授与国内外许多研究机构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深入的合作关系。邢献然和陈骏的苦心经营为材料制备过程物理化学课题组的科研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平台。在这广阔的平台上,2015年3月,导师陈骏、胡磊、邓金侠和邢献然合作的综述文章历经一年的精心撰写最终发表在英国皇家化学评论(Chemical Society Review, 2015, 影响因子IF=30.4)。这篇文章不仅系统地梳理了目前的功能材料,包括超导、铁电、因瓦合金等等的热膨胀行为以及热膨胀与晶体、能带结构之间的关系,而且还提出了多功能材料性能耦合调控的设计思路。
不仅积极参与导师的工作,胡磊也专心开展自己的研究。在刚开始接触研究体系的时候,胡磊也碰到许多无法解释的问题,比如,为什么化学改性之后有了磁性并且居里点很高,为什么又变成了零膨胀材料等等。通过踏实地学习量子力学、磁性与能带结构的理论知识,以及积极与相关领域的研究者邮件联系,他逐渐拨开了层层迷雾。胡磊的研究工作是以一种氟化物为基底,通过化学调控在其中引入局域结构畸变,从而达到调控材料热膨胀性能的目的。同时,胡磊还研制出了到目前为止少数的室温以上、宽温度区间的新型零膨胀材料。凭借这种安静踏实的心态,他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影响因子总计73.1,第一作者(包含导师为第一作者)为61.6,同时他也获得2014年北京科技大学第十届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201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013-2014年度北京科技大学优秀三好研究生等荣誉。谈到怎么样才能做好科研时,胡磊认为新颖的想法和踏实肯干的精神是科研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因素。科学研究不是数据的堆砌,而是思维的闪光,而闪亮的思维也需要脚踏实地的工作才能实现。
安静思考 勇于尝试
谈到科研中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经历,胡磊回忆道:“2012年12月底的一天,吃过晚饭我像往常一样匆匆的赶往实验室测试XRD,我打开机器准备好样品,开始测试。我屏住了呼吸盯着屏幕上XRD图谱的渐渐出现,实验样品XRD图谱上衍射峰的位置、强度跟我脑海中早已熟知的标准样品的图谱吻合得很好。我终于按照设想的方案成功地合成出了目标化合物。此时的我没有欢呼,只是安静的盯着屏幕,任由过往的一幕幕在脑海中放映。回忆着研究生这刚开始的几个月里,每天醒来我就想着如何开展实验验证我的想法,或者查阅文献来解释复杂的实验现象。这种冥思苦想之后豁然开朗的通透能够让我内心充满喜悦,同时也极大地增强了我的信心。我突然发现,安静下来的时候我已经忘却当初的种种不安,这是最快乐的时候,也是我最有力量的时候。”当被问到何时确定选择科研之路的时候,胡磊说是在2014年。他也曾在一家私募基金锻炼过,陪客户吃饭谈项目,去西藏实地评估等等。但最后他才发现那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虽然最后从私募基金中退出,可是这段经历却让他学到了很多产品商业化的运作模式。这段经历看似减缓了他在科研方面的进展,但是却让他明白了如何才能将所研究的成果推广、转化,这反而加强了他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和动力。胡磊并没有把眼前的这些工作当作成功,成功对他来说还远在天边。他依然奔波在实验室与各个测试机构之间,为了实现自己的科学梦想而忙碌着。
采访的最后,胡磊表达了对学校的感激之情:“在本科和硕士研究生这七年的求学生涯中,学校求实鼎新的校训和严谨务实的学风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间。我会用实际的行动来感谢学校对我辛勤的培育,来感谢兢兢业业付出的老师们。”胡磊表示会在科研这条路上继续努力并以优异的成果来回报母校,这不是一个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