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 8 月,甘肃省秦安县电商扶贫社会实践团前往秦安县开展社会实践,帮助当地龙头企业优化微信平台页面和直接购买功能,完善网上商城使其美观更具吸引力,间接使企业销售额提升 530 万元。实践过程中,实践团与农民一同采摘桃子苹果花椒,参与疏花疏果、摘带套袋等直接生产过程,共计采访 70 余位农民,实践行程达 80 余里;实践团两次参与政府座谈会议,协助政府拍摄《舌尖上的秦安》宣传片,提高当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此外,实践团也参与了当地公益组织秦安月十团“为贫困学子凑盘缠”行动,累计为贫困学子筹得善款 200 万元。

甘肃省秦安县是甘肃省人口最密集的地方,1600 平方千米的土地上聚集着61.64 万人口,人均 0.0025 平方千米,虽然当地山地众多,种植经验丰富,种植历史悠久,但资源分配不均严重阻碍发展,导致秦安成为有名的贫困县,贫困人口高达 10.25 万人。由于交通不便,技术落后,水果销售一直以传统渠道为主,电商仅占 1% 左右。
实践团经过走访和调查后发现:当地农民劳动工作强度大,种植主要面临疏花疏果,喷洒农药,摘套袋等多项任务,每天工作时间长达 14 小时。且当地农民不了解精准扶贫政策,导致部分人不愿意申请,也不知道如何申请。而当地企业也面临着品质难以控制,运输成本高等问题。卖的桃子运输成本要占一半以上。同时,包装昂贵,平台不成熟,缺少技术人员也是面临的巨大问题。
于是,实践团以孟子居创业团队的经验为基础,为企业优化微信商城和购买平台,开发销售平台 2 个;深入群众,了解农民疾苦,帮助无主农民与大企业对接,保证水果销路,帮助无地农民找到工作,为生活基本需要提供保障;为了进一步为当地农产品做宣传,实践团自行购买航拍器等设备,为当地政府拍摄《舌尖上的秦安》纪录片,帮助企业拍摄宣传片,展现万亩桃园的气派景象,并发布腾讯视频平台,播放量达 10000 多,更多的华夏儿女知晓天水秦安、秦安苹果和蜜桃;实践团也与秦安月十团公益组织联合举办了“为贫困学子凑盘缠”系列主题募捐晚会,同时发起网上好心人捐款等多种途径,为100 名贫困学子募集每人 1000 元的路费。实践结束后,实践团联系了秦安县扶贫办,签订了社会实践基地协议,制定了长期帮扶计划。
此外,2016 年 12 月 9 日,“一二 · 九”运动纪念日,秦安电商扶贫实践团在学校发起了“贝壳 · 秦安精准扶贫 129 公益接力计划”,发动北科大的 129 个团支部自发认购秦安果树 129 棵,实践团负责人杨国庆代表果树认领团支部与秦安果农合作企业负责人签订了果树认领协议,他们将全程参与公益果树的果树管理与质量把控,并于明年暑期开展电商扶贫暑期社会实践行动,深度参与认领果树的培育及爱心经费落实情况。
暑期实践虽然已经结束了,但这当中的点点滴滴给队员们带来了感动,也发人深省。实践团碰到了一对夫妻,两个人年近60,每天骑三轮车,在千沟万壑间穿梭着照顾着他们的果树。稍有不慎就会落入万丈深渊。同学们坚持乘他们的三轮车上山,他们刚开始十分不愿意,那表情,可以用惶恐来形容。最后在村长的极力劝说下,他们才搭上了同学们,千叮咛万嘱咐要抓好把手。真正进了山,同学们才知道他们为什么惶恐,同学们也惶恐起来,大家能感觉到,他们开的特别小心翼翼。
经过了解,夫妻二人照顾 5 亩果园,每天两次,每次要摘 300 斤桃子,有两个儿女均在外打工。团长坚持要帮老大爷担桃子,来回三次,肩膀酸疼了起来。一转身,老大娘提着篮子在后面跟着,那个矮一头的身影,瞬间在他心中无比高大起来!
“贫困吗?”
“不怎么贫困。”
“是贫困户吗?”
“是吧。”
“缺钱吗?”
“不缺,能吃上饭。”
“那你们缺的是什么?”
“……”
可以看出那眼神特别复杂。他们缺什么?缺孩子的陪伴?缺休息的时间?缺广阔的市面?缺精神?缺教育?缺文化?
老人没有细说,以上也只是同学们的揣测。但是敢肯定的是,贫困地区的农民,缺的绝不仅仅是钱!
接下来实践团们进行了 6 天的企业实习参观调查走访。让同学们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姑娘。
姑娘今年 25 岁,最早是从四川嫁到甘肃。他们夫妻俩经营着工厂华园果业,目前主要做电子商务销售。早晨起来,姑娘去市场收桃子。一个一个挑,只挑最好的。回到工厂,马上装箱子运走,保持桃子的新鲜。
让团队成员惊讶的是,他们 5 岁的孩子也在这里帮忙。帮忙装箱。实践团团长倒不是十分惊讶,因为这让他想起了小时候,也就是五岁六岁左右吧,帮助家里人干活。农村的孩子总是逃不出这种“厄运”。
“电子商务好做吗?”
“还好吧,现在至少有人买了,每天发个四五十箱。”
“刚开始做会有人不理解吗?”
“我公公就特别不理解,说我们瞎捣鼓,直到现在,还是有人不理解。”
“你们想靠电商赚钱吗?”
“赚钱肯定是一方面,但我们更想的是把秦安的蜜桃宣传出去,把我们企业宣传出去。”
这些电商企业,缺的也不仅仅是钱,是关注。
最后一天,实践团来到了县政府办公大楼。果然,县城的办公场所和镇上比确实气派了些,只不过水,依旧是咸的。
秦安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栋同志邀请同学们进行了座谈。说起大学生,满满的都是羡慕。他也希望这些社会实践团队的成员“不为我们所有,但为我们所用。”希望同学们能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帮助到他们。
短短的 14 天,小小的秦安县给了同学们巨大的震撼。虽然秦安地域偏僻,沟壑纵横,水资源匮乏,天然的地理劣势使其成为了全国贫困县,但是秦安人不辞辛劳,勤勤恳恳耕作着六盘山区的土地,巴掌大的地方都孕育出了果树,成就了全国著名的秦安“巴掌精神”。同时,大地回馈给秦安人民的苹果、水蜜桃等农作物,也在一步步诱惑着全国人民的舌尖。这种扎根在甘陇大地骨子里的勤劳与坚韧,滋养了秦安人的机体,韵泽了秦安人的心灵,丰富了秦安人的精神,也为秦安人更好地为秦安大跨越大发展而奋发图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实践,同学们意识到贫困县缺的不仅仅是钱,但究竟缺什么,值得每个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