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的一天,我突然接到一位老同学的电话,他用低沉的声音说:“张老师走了……”,听后我顿时生出一种难忍的酸楚,眼睛湿润了。张先櫂教授的音容笑貌,他对我们的谆谆教诲,一一浮现在眼前。
我是1958年9月进入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系读大学的,有幸成为我校第一届冶金炉专业的学生。大三开始上专业课时,张老师为我们讲授《竖炉热工》课程,这是我们第一次在课堂上见到张老师,他那幽默风趣的讲课风格,条理清晰的内容安排,科学严谨的学术功底,使我们倍感亲切和敬佩。由于这是一门当年在国内冶金院校首开的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又由于竖炉工艺的特点,其热工过程要比其它单纯加热型的炉窑复杂得多,所以国内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还很少,可供讲课借鉴的资料非常之少,张老师只能根据大量外文文献,自己刻蜡板编印“竖炉热工”讲稿,以便作为教材发给同学们。
在大四结业时,指导首届冶金炉热工专业的学生,对于老师们也是一件全新的艰巨任务,当时张老师负责指导六个学生,我们被分作三个小组,分别对三项竖炉热工课题进行试验研究和毕业设计。为了培养我们“崇尚实践”的作风,张老师首先亲自带领我们六个学生到马鞍山钢铁公司炼铁厂进行毕业实习。张老师对我们说:之所以要选择在那里进行高炉实习,是因为该厂的几座高炉当时炉况不稳定、生产不正常,做事情就是要迎着困难上,有问题才是难得的学习好机会,他嘱咐我们在现场既要细心观察分析、虚心向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请教,又要注意安全和不要干扰生产。
“做事情要迎着困难上”,“有问题正是难得的学习好机会”这两句话,对我们的启发太大了,一直影响了我的一生。在我们的三项结业课题试验中,我的结业课题是在缩小的高炉模型里通过测试而再现实际高炉内部气流分布状况,这需要和另一个结业课题组联合起来自行建立水力模型的试验装置。当时实验室条件有限,张老师便带领我们将理化楼的一个闲置厕所改造成为水力学模型实验室,并指导我们自己动手制作测试工具,诸如用铁板加工锐孔流量计进行标定,自己动手制作电导仪测头等等。实验室当时没有照相设备,张老师便将自己家中珍藏的一台德国蔡司老式相机拿来供试验使用。为了节约试验费用,张老师还教我们先用放大纸装在底片夹上练习拍照和暗房操作,待技术熟练后再用干板胶片拍照。
结业期间,我记忆深刻的还有另外一件事,那就是自力更生制作热线风速仪探头。课题试验用的热线风速仪原计划从苏联引进,但由于当时中苏关系破裂,苏联停止向中国出口,张老师便亲自动手,指导我们一起根据热线风速仪原理摸索着制作热线风速仪探头。不难想象,在没有任何资料和图纸的条件下,这谈何容易!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探头结构改了又改,做了一个又一个,终于制作出了一个比较理想的探头。探头制成后,便马上开始探头试验,但这时已经入夏,白天气温高,水温波动大,探头标定和测试都不稳定,于是张老师就领着我们在夜间做试验。就这样,我们终于按时完成了结业课题试验,在实验室再现了实际高炉内部气流的分布状况。后来的事实还证明,根据我们在两个多月中测试的多组数据,经过处理所得到的曲线竟然和实际高炉内气流分布的曲线极为接近,从而我们的试验结论对于现场高炉运行和生产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优良的答辩成绩虽然让我非常高兴,但我清楚地知道,作为本科生在一个学期的时间内完成上述工作,如果完全让我们学生独立地去做,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张老师提前做了大量而充分的准备工作,才使我的试验工作和毕业论文得以圆满完成。
还需要说明的是张老师是在同时指导三个组六个人的结业工作,而结业课题内容和实验设施又都不尽相同,可想而知张老师为我们六个人付出了多么大的辛劳!
出于对张老师的高尚情操和治学精神的无限崇敬和爱戴,大学毕业时我也很想作一名像他一样的老师。毕业分配时我申请留在本校工作,但却未能如愿,我被分配到了地处大西北的另外一所学校。消息传来,我的情绪有些波动。张老师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主动安慰和开导我:本校条件固然很好,但是也有对你不利的地方,本校老教师较多,在教学中你将长时间作为一个助课,对你的成长是不利。而你要去的学校,青年教师较多,在很短时间内你就会成为一个主讲教师,非常有利于你的迅速成长。张老师的话使我茅塞顿开,对未来又充满了美好的憧憬。
毕业分配后,张老师把我们六个人一起叫到家中,请我们吃猪肉粉丝馅饺子。张老师熟练地擀饺子皮儿,我们几个人则拙手笨脚地包馅儿。张老师语重心长地嘱咐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应注意的事情,诸如青年人要进取向上,追求进步;要和同事们好好相处,要多向老职工学习;要多读书,不断充实自己的学问;生活要简朴,公私要分明;工作要勤恳认真等等,让给我们在走上新旅途之前,上了一堂有益的人生教育课,明确了未来的努力方向。金玉良言,至今未忘。
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我一直不能忘怀张老师的恩德, 并不时有所联系。1994年,我又鼓励我的孩子拜在他的门下,成为了他的研究生,后来还进一步成为了他所开创的学科学术梯队的骨干成员。
常熟喷嘴厂是我校冶金炉专业在70年代初建立的一个开门办学试验点,后来成为了产学研三结合实验基地和厂校挂钩的合作样板,张老师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就被聘为该厂总工程师,他所指导的研究生都是在那里进行实地试验和完成论文研究的,因此常熟喷嘴厂实际上是张老师的第二个工作岗位,甚至是他在常熟的家。在常熟喷嘴厂艰苦奋斗的25年里,张老师和他的团队先后完成了F型烧嘴、粉煤半气化烧嘴、粉煤流态化煤气炉液排渣装置、高效喷流换热器和空间传输换热器、流体力学试验台等6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获得了很多荣誉和奖项,其中包括北京市、冶金部、科技部乃至国际博览会颁发的教学奖项和科技成果发明奖项。
让先生的在天之灵化作一颗普照人们心灵的新星吧,这样,在夜晚,当我昂首望天的时候,便时常能看到那颗亮丽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