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来北京科技大学的时候,陌生的同学老师,陌生的氛围环境,以及完全陌生的课程体系,让我一度陷入一种莫名的迷茫,不知道自己应该做些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专业,也不知道该向哪一方面去努力。那段时间,其实真的非常难熬。
我与我的导师寇浩宁老师第一次相识,是在一堂社会学概论课上,那是在逸夫楼,普通而平常的一堂课。
一年过去了,我已经记不清那节课具体讲的是什么,但寇老师的课堂风格依然让我记忆犹新:他用他幽默诙谐又专业客观的语言开启了他的课堂,也就是那时,隐隐约约对寇老师有了印象与期待——这个老师真牛!
其实那时的我,尽管已经入学了很长的一段时间,但对一切都很迷茫,在学习上还处于“小心翼翼”状态,对课程更多的是敬畏,且“畏”大于“敬”。因此,至今我还记得那段时间的感受:如同在浓雾里小心徘徊摸索前进。
看到寇老师演示文档上的定州二字,我慢慢地安下心来——那是我生长的城市。我听老师讲晏阳初的故事,听当年的社会学者上下求索的历程……原来社会研究是这么有价值的事情啊……那时候,仿佛行走在浓雾里的我,突然迎面来了一束光,于是前面的路就有了方向。在这条路上我试着走了走,便有了一种“我便是为此而来”的想法。大二分专业的时候,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地选择了我现在的专业——社会工作。
在一番筛选后,我成功进入了社会工作专业,刚进入大二,就面临分班,重新选择导师。选择导师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知道,应该首先要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擅长做什么,之后了解每个老师的研究方向,结合自己的能力和兴趣经过权衡做出选择。大学正是专业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这份选择十分重要。在看到各位老师熟悉的名字时,我犹豫地看了好几遍官网里每一位老师的研究方向与研究领域,最终还是选择了寇老师。所幸,寇老师也选择了我。
在学习上,老师给了我很多指导,“大学生不仅要学习专业课程,还需要涉猎足够丰富的知识。”在我准备创新创业项目的时候,老师耐心指导,提出了很多修改意见,告诉我们要调整好心态,针对我们的研究题目,告诉我们:“要学会走出新路子”。后来,在老师的指导与帮助下,我的创新创业的开题报告很顺利地完成了。
让我印象深刻的得到老师指导的是与老师的一次见面会,那时听老师谈起来实践、志愿、srtp、摇篮杯的事情,老师对我们说:“在学习过程中要把握实践的机会。”那时,我下意识地想到了因为自己一时犹豫,而错过的一个创新创业项目实践机会。
在距离srtp的截止时间只有一天的时候,反复思考了寇老师的话语后,我终于确定自己一定要做这件事情——不放弃每一个实践的机会。我同队友们商量:将我们曾经参加的社会研究的项目,转化为开题报告,报名srtp竞赛。最终,同样渴望历练的队友,也支持了参赛的决定。在选择指导教师的时候,寇老师很快同意了作为我们小组的指导教师的申请。就这样,凭借着小组前期的大量工作和寇老师的耐心指导,我们将课堂中所接触到的有关社会学调查方法的知识整理归纳,最终成功完成了一篇开题报告,通过了审核,正式进行下去。
我们小组的研究方向是老年抑郁症干预,前期规划中,在撰写一些信息、总结时,寇老师提出的许多意见和建议,比如“抑郁症研究的最终导向尽可能地不要最终引导至全面的药物治疗”“在社会学学科研究里,尽可能地去借力社会能发动的改善作用”……让我受益匪浅。
在与老师沟通的过程中,我不仅感受到了他严谨的科研态度,更多地感受到他与学生互动的平等,老师会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想法,与他相处的整个过程就像和朋友交流一样。老师鼓励我们学习交叉学科的多元知识,去接触更加广阔的天地,去阅读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这样我们收获的将不仅仅是知识本身。老师启发式的教学思维,为我们思考更广阔的世界提供了新的方法。
其实在刚入学的时候,我以为导师的影响可能比高中的班主任要浅一些,毕竟不会是像高中那样事无巨细地引导和管理,可走到现在回过头去看,我的许多决定都深受着导师的影响。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是我能想到最好的赞扬,也是对我的导师给予的引导,最真诚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