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北科

MEDIA REPORT

钢筋铁骨 北科力量

2024-01-15
单位(作者):孟婍


20231227642584210.jpg

北京科技大学推出《钢筋铁骨· 北科力量》系列专题片。北京科技大学供图

■孟婍

一个民族有其不可磨灭的灵魂,一个大学也有其代代相传的精神。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开设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北京科技大学满载着六大名校矿冶学科的炫彩光华,与共和国冶金材料工业一起成长,孕育着“钢铁强国”的中国梦,涵养了催人奋进的“钢铁精神”。而这种精神,如今已汇聚成一股力量。近日,北京科技大学《钢筋铁骨·北科力量》系列专题片正在紧锣密鼓的拍摄和制作中。

一部部专题片讲述着北京科技大学教学科研团队一个个奋斗故事。他们中有继往开来、再创新篇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国治团队,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智能超算融合应用技术团队,学厚质朴、百炼成钢的材料学国家级教学团队,骋怀游目、敢为人先的三维图像认知与仿真实验室团队,钢铁思政、铸魂育人的大思政课建设团队,推陈出新、潜精研思的炼铁新技术科研梯队……

鼎力传承 钢筋铁骨

2022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科技大学的老教授回信。习近平强调:“民族复兴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才。希望你们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甘为人梯的精神,坚持特色、争创一流,培养更多听党话、跟党走、有理想、有本领、具有为国奉献钢筋铁骨的高素质人才,促进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年多来,北京科技大学牢记总书记嘱托,把回信精神转化为学校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具体行动。

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了让思政课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北京科技大学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建设。北京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于成文表示,大学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要突出钢铁思政的育人特色,争取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北京科技大学高等工程师学院机器人工程实践基地教师团队多年从事机器人、航模等学生科技创新竞赛实践教学,基地教师团队设计发起了一项国家级的机器人比赛,影响了全国40余所高校。通过这项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教育成果明显。在北京科技大学机器人工程实践基地主任王旭看来,为国家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提供合格的领军技术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

求实创新 强国担当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置身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奉科技以立校的北京科技大学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北京科技大学绿色低碳冶金新技术研究团队以重大需求为导向,积极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集体创造力,以学科优势为基础,布局技术攻关战略方向,建强科技攻关平台,致力于冶金行业低碳绿色关键共性技术协同攻关,为冶金行业“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理论支撑和科技保障。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郭占成坚定表示,该团队要在科技创新的潮流中推动技术攻关及人才培养。

北京科技大学流体力学团队是一支基础科学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高水平创新型研究队伍。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朱维耀认为,团队要为国家解决关键的核心理论和技术问题,使产出的成果服务于国家、服务于行业、服务于人类。

破解“卡脖子” 挑战“无人区”

北京科技大学始终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瞄准“卡脖子”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在“钢铁强国”“科技报国”中体现担当。

这些年,在我国海洋工程、航空航天、国防安全、高速铁路、石油化工等领域,都能看到北京科技大学腐蚀与防护中心教授李晓刚团队开发的高品质耐蚀钢及其综合配套防腐蚀技术的“身影”。“我们要为国家的重大设施和装备‘常稳安满优’运行提供关键支撑。”李晓刚说。

智能超算融合应用技术团队,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围绕工业基础软件展开科学研究和攻关,以实现国家在超算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可控、解决“卡脖子”问题为己任。谈及组建团队的初衷,北京科技大学教授李建江表示,为什么大家聚到一起做这件事,一定是对国家有用。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农业研究院积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以主要农作物和微生物为研究对象,开展重大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及“卡脖子”关键技术联合攻关,通过“新农科”建设,为建设农业强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贡献力量。

70余年来,一代代北京科技大学的科研人与民族奋进的脉搏一起跳动,奋笔疾书“为中华之崛起,奉科技以强国”的壮美诗篇,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新的“北科力量”。

原文链接:中国科学报(2023-12-27 第3版)

(责编:孟婍、陈丽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