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博三年多了,还没有一篇论文发表,我能顺利完成博士研究的学业吗?”2020年7月,陈诚开始为毕业而担忧。他是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
幸运的是,没过多久,陈诚就迎来了“爆发期”:8篇SCI论文陆续发表。
在今年毕业季到来前,他和妻子——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2018级博士研究生邹瀚影,双双获得留校资格。
在北京科技大学走过了本硕博9年的求学路,28岁的陈诚和29岁的邹瀚影以第一作者身份,累计发表论文15篇。两人在2018年9月相识,2019年8月步入婚姻殿堂,如今,他们除了是同学和夫妻,还是同事。
论文发表了吗?工作能落实吗?对象找到了吗?当很多博士生为学业、工作和生活而焦头烂额时,陈诚和邹瀚影是如何实现爱情和工作的双丰收?陈诚近日对《中国科学报》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邹瀚影和陈诚
从论文被拒,到成为审稿人
“刚开始认识瀚影的时候,我觉得她在Push我。”陈诚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比起她的勤奋和努力,我当时就是一种‘躺平’的状态。”
陈诚是本科后直博(5年毕业),邹瀚影是硕转博(4年毕业),邹瀚影接触科研的时间比陈诚要早。她对科研的努力和专注,也激发了陈诚的科研热情。
“刚认识那会,她已经发表了几篇很不错的论文,我的论文数量还是零。”陈诚在羡慕的同时,也在邹瀚影的影响下,慢慢养成了看文献的习惯,并不断锻炼自己的实践和写作能力。
陈诚主要从事医学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手术规划与导航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谈及为什么读博三年还没有文章发表,陈诚说,“在第一篇论文正式发表前,我已经投出5篇文章,但一直没有被接收,当时压力也比较大。”
“看到他科研上遇到了阻力,我能做的就是帮他缓解压力,给予鼓励。”邹瀚影说,“虽然专业上的事情我也帮不了他,但我会主动分担生活上的事情。”
在第一篇论文被拒大半年后,陈诚在导师和妻子的帮助下,重振旗鼓,全篇论文几乎重新写作、重新画图、重新投刊,随后又经历了11个月的审稿周期,最终于2020年9月被接收。
今年4月,陈诚还收到了另一篇论文被接收的消息。那是他在读博第三年投出的论文,也是经历了9个月的审稿周期被拒后,他重投了现在的期刊,并在审稿人和编辑的帮助下,对整篇论文进行了大幅度调整,最终接收。
近两年来,陈诚还以学生身份担任Computers in Biology and Medicine、Physics in Medicine and Biology、Scientific Reports等SCI期刊审稿人。
从论文被拒,到成为期刊审稿人,陈诚分享了自己到的经验和教训:“文章质量一定要尽可能提高,做到这点需要长期的积累和锻炼,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避免一些曲折的投稿过程。”
成为审稿人后,陈诚发现,审稿人需要做的就是尽己所能为作者提供建议,帮助作者提升论文质量。“这个过程也可能是后面我持续收到审稿意见的原因之一。”
留校任教,双向奔赴
陈诚
虽然论文发表遭遇了曲折,但陈诚对科研工作丝毫没有懈怠。
2020年,新冠疫情暴发之初,陈诚所在团队与合作单位共同研发的“AR远程指导系统”先后投入了国内近20家抗疫一线医院,包括武汉火神山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武汉协和医院和武汉市中心医院。
针对医院的紧急需求,陈诚所在团队探索了CT影像中新冠感染区域的纹理特征,完成了全国首例新冠肺炎感染肺部的数字三维重建及定量分析。
另外,陈诚所在的“万众医芯”团队获第七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赛银奖,实现了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在该项目上国赛零的突破。陈诚向《中国科学报》透露:“目前,该项目已经与企业建立联合实验室,正在推进产业化进程。”
读博期间,陈诚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8篇SCI论文,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第十六届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奖章”、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十佳学术之星、“团内百优”科技之星等荣誉。
“我们能留校,真的运气很好。”虽然陈诚这么说,但他和邹瀚影的留校机会都是靠自己用实力争取到的。陈诚在去年获评学校研究生最高奖项——“十佳学术之星”后,得到了留校机会。
邹瀚影也在今年发表了两篇顶刊文章,至此她以第一作者身份共发表论文7篇,授权专利2项,并担任Journal of Thermal Science、Scientific Reports等期刊审稿人,获得工程热物理年会传热传质学术分会的青年优秀论文二等奖,获北京地区优秀毕业生荣誉称号,同样收获了留校的资格。
导师牵线,一见钟情
邹瀚影和陈诚
就像每个故事,都要有个开头。陈诚和邹瀚影的共同经历,皆源自他们的相识。
这离不开一个人——邹瀚影的副导师、北京科技大学教授邱琳。
2018年寻常的一天,陈诚在自己常去的健身房遇到了邱琳,闲谈得知两人都来自北京科技大学。陈诚没想到,邱琳手中还牵着一根红线,一端连着邹瀚影,另一端居然是自己。
“邱老师知道我和瀚影都是四川人后,就有介绍我俩认识的打算。”陈诚回忆道,“她先考察了我好一阵子后,才介绍我和瀚影认识,估计觉得我是个靠谱的人。”
在邱琳安排下,陈诚和邹瀚影有了第一次见面。“有点像相亲,又和一般的相亲不太一样。”陈诚这样形容当时的场面,“邱老师一直在分享她与瀚影在科研、生活中的趣事。”
“这个女孩笑起来有点甜。”初次见面,陈诚被就邹瀚影深深吸引。互相留了联系方式后,他们开始了更深入的接触,分享学习和生活。
刚在一起时,学习状态不同的两人,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陈诚告诉《中国科学报》:“在选择另一半的过程中,我觉得最重要一点是,两人要三观一致,这样在未来的生活中不会出现其中一方过于迁就另一方。”他在相处中发现,两人的三观很契合。
陈诚评价邹瀚影:“既是家人,亦是战友,攻苦食淡,持之以恒。”
邹瀚影评价陈诚:“是知己,是伴侣,是袍泽,是后盾。”
陈诚总结自己的“恋爱经”:在相处过程中,遇到问题尽量及时沟通,不要出现不必要的误会;学会为另一半分忧,互帮互助能共同进步,但不要自我感动式牺牲;步入婚姻殿堂后,除了当初的激情还需要增添一份责任感。
“从相识到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这是一个有些许漫长但却充满美好的过程。”回首往事,陈诚感叹道,“在学业上,我真的是很感谢她的鼓励与帮助。”
如今,从同学、到夫妻、再到同事,从相识、到相知、再到相守,陈诚和邹涵影一起走过了生活中的风雨,攻克了科研中的难关。无论是令人羡慕的爱情,还是令人钦佩的成绩,都是他们努力和坚持的收获。未来,他们还将携手共赴科研路。
原文链接:科学网微信公众号
(责编:孟婍、陈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