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北科

MEDIA REPORT

法制晚报:学院路共同体难为学生开证明

2011-09-21
单位(作者):徐天

 

学院路共同体难为学生开证明
由19所高校组成 学生可共享选修课 如今面临辅修专业难认证、资金紧缺等问题

    又是一年开学季,曾经赫赫有名的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也迎来了它的第12个年头,参与院校从最初的13所增加到19所。
    然而,如今的共同体却面临着无法为辅修专业的学生颁发证明,以及课程设置定位摇摆、资金来源不够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缘起
理工院校 共享文科课程
    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的成立要追溯到1999年,那是全国高校扩招第二年。当时,学院路的高校以理工科特色为主,文科选修课程因为师资问题,无法顺畅地开起来。
    时任北京科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的杨鹏记得,以北科大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主的高校教务处提议,在教务处能力范围内,共享各校文化素质课程等优质资源,成立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务处长联席会(即后来的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
    这个想法很快得到了联席会成员高校的认同。同年9月,13所高校共同成立的学院路共同体开始第一年选修课的开放选课。
    杨鹏记得,那年一共有3门选修课,分别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台湾政治形势,北京电影学院的电影欣赏,以及北京语言大学的大学生心理。第一年收效极好,堂堂爆满,而这个开放选课的制度也流传了下来。
    之后的几年里,学院路共同体的选修课发展得十分顺畅,课程从一开始的3门增加到现在的11个学科130余门,参与高校从13所增加到19所。
    10多年间在此受益的学生超过10万人次,学生所修的共同体校际选修课已平均达到其整个选修课的40%,占总学分的8%。
    除了选修课,学院路共同体还陆续开办了校际辅修专业,目前正在筹备跨校际的二学位。
困境
    虽然学院路共同体有了突破式的发展,但它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
1 学生难觅“最牛”课程
    小杨是北科大的大二学生,在今年的跨校选修课名单上,看着100多门课程,他却找不到期待中的课程。“跨校选课就是想选外校最牛的课程,比如北航的飞机制造,农大的食品安全课,但这类课程几乎没有。”他说。
    对此,杨鹏表示,他们曾经尝试过开这类高校优势课程,如北航的航天技术、北科大的冶金材料等,但在真正选课时,大部分学生并不爱选这些课程,因为这些优势专业往往比较难学,不适合做选修课。
    于是,现在的课程是一些有高校特色,而且能被大多数学生认可的课程,如北京林业大学的插花艺术与花艺设计,北京体育大学的体育养生等。但是,这样就难免会让那些追求“最牛”课程的学生失望。
    未来共同体的学科发展,选择热门还是优势,成为两难的问题。
2 辅修专业难被认证
    2008年时,共同体开设辅修专业。第一拨通过辅修专业的学生将在明年毕业,但他们却拿不到相应的证明材料。
    共同体的辅修专业通常是一些当下热门的专业,由几所高校集优质师资,一同倾力打造,学生们通过辅修,系统掌握专业知识和能力。
    例如,世界500强公司的中国或亚洲总部大多在北京,毕业生想要进这些地方,需要懂得如何在总部里工作、管理。针对这一现状,共同体在北航开设“总部运行及管理”专业,受到学生们欢迎,辅修学生爆满。
    但是,由于有多校提供师资,最后由哪所学校提供学生辅修专业的证明材料就成了难题。
    学院路共同体的现任负责人林海说,学院路共同体并不是一个法人单位,可以说这个组织“合理不合法”。目前,他已经提交相关方案给市教委,希望学院路共同体能作为一个“国家承认的有办学资格的法人单位”,独立为学生认证盖章。
    如今,时间紧迫,第一批辅修专业的学生即将于明年毕业,如果不能顺利解决问题,他们将拿不到证明。
3 资金紧缺难聘名师
    学院路共同体的选修课按学时收费,由于始终不以盈利为目的,过去10年一直是一学时3元或5元。一个学分16个学时,最多80元。今年略有提高,一个学分大约是200元和350元两个档次,授课教师的工资便从这里支出。
    由于共同体内的高校排名、师资情况有所差别,一些市属高校的学生更愿意选择部属院校的课程,但部属院校的学生不一定会选择市属高校的课程。
    这一点,曾为共同体牵头人之一、现任北京联合大学教务处处长的杨鹏深有体会。在他的积极倡导下,去年,北京联合大学整体加入了学院路共同体。
    他告诉记者,今年北京联合大学推出了11门课程,除了两门素质类课程极受欢迎,其余课程的报名情况均不理想,甚至有的课程因为报名人数是零,而不得不取消。那些报名不理想课程的任课老师的工资,成了难题。
    因此,一些教授便不愿意为共同体上课。失去了大牌名师,部分共同体高校的课程吸引力在逐渐下滑。
    杨鹏表示,他作为共同体牵头人的10年间,市教委大约拨款30万,只够支付官方网站的维护运营和共同体机构的运转,没有富余作为教师的薪酬。资金紧缺,共同体授课质量遇瓶颈。
对策
    对于以上困境,学院路共同体的负责人以及市教委的相关工作人员给出了建议。
1 如何制定选修课?
    学院路共同体的现任负责人林海认为,目前学院路共同体的跨专业选修课发展已经远远好过当年的预想。
    虽然目前以热门专业为主,但将来,仍会将各个高校的热门学科逐步恢复,培养学生的知识面。
2 如何给学生开证明?
    针对学院路共同体学生的学位问题,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现阶段学院路共同体还不能实现学位共享,在目前过渡阶段,所有在学院路共同体学校有辅修学科的学生,毕业所发的学位和毕业证书都盖所属学校印章。
    至于未来学院路共同体能否独立为学生盖章,成为独立法人而合法化,这位负责人解释道,这是学院路共同体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由于颁发学位和文凭资格是需要国家审核才能拥有的,所以需要等待国家的认定。
3 师资经费怎么解决?
    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前学院路共同体还处于实验阶段,所以财政投入并不太大。“作为本市教育十二五规划中的一部分,未来市教委将加大经费投入到学院路共同体中去。”这些经费将被用来改善学院路共同体的师资、课程补贴等等。
文/记者王晟
链接
    学院路两侧彼此相邻地坐落着包括8大院校在内的国内10多所著名高校。这些高校多数是建国后建立的行业性高水平大学。就单个学校而言,特色学科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但学科门类不够齐全。
    199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13所高校联合成立北京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
    共同体以资源共享为途径,加强学生综合素质,与其在校专业素质培养相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
本版文(除署名外)/记者徐天

来源:法制晚报                                     时间:2011-09-21

责编:郭瑾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