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时代已经开启,机器人代替人从事劳动已经成为大势所趋。
知识问答赛,机器人胜出
今年2月份,在美国上演了一场人机智慧大比拼,最后智能机器人首次战胜了人类智慧,引起人工智能研究领域的专家和普通公众的关注。
取得这场具有纪念意义胜利的机器人是IBM的超级智能电脑“沃森”,它参加了美国王牌问答节目《危险边缘》,这是美国最流行的知识问答节目之一,题目涵盖了时事、历史、艺术、流行文化、哲学、体育、科学、生活常识等等,而且节奏极快。
可以说沃森是一台超级电脑,它是专门为了参加《危险边缘》而设计,由25个IBM科学家花了4年时间研制出来的。其内存达到15Tb(1T=1240G),有2880个处理器,每秒运算速度达到80T次浮点运算。
沃森有10个冰箱那么大,大约要80千瓦的电能和20吨的冷却液。在赛场上,沃森被安置在旁边的一个大屋子里。场上放着一台电脑,屏幕上面显示着一个地球动画形象,当沃森疾速处理信息的时候,这些光点会增多,相当于“选手在出汗”。
沃森面对两个《危险边缘》人气最高的选手:肯(Ken Jennings)曾经在2004-2005年赛季中连续赢了74场,布拉特(Brad Rutter)则创造了《危险边缘》节目最高的个人奖金纪录。比赛的结果是,沃森,一路高歌猛进,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最终,它更是以巨大的优势赢得了比赛。
“沃森的胜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当时‘深蓝’战胜世界国际象棋大师一样,说明,智能机器人能够在某些方面显示出超过人类智慧的能力。”匹兹堡大学信息科学学院和智能系统项目副教授何大庆博士告诉记者。
机器人杀人事件
2004年的好莱坞科幻大片《我,机器人》曾讲述了这样的故事:公元2035年,智能型机器人已被人类广泛利用。作为最好的生产工具和人类伙伴,机器人在各个领域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而由于众所周知的机器人“三大安全法则”的限制,人类对这些能够胜任各种工作且毫无怨言的伙伴充满信任,它们中的很多甚至已经成为一个家庭的组成成员。就在此时,一起“机器人犯罪”事件意外地发生了,“机器人之父”阿尔弗莱德?朗宁博士在办公室被机器人杀害。
虽然这只是一个虚拟的故事,但随着现代科技的日益发达,当机器人逐渐进入我们的家庭和办公室时,必须保证它们不会伤害人类。对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 ),很多人从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中,第一次认识了这个词;影片中的机器人戴维更助长了人们对术语“AI”如魔法般魅力的无限遐想。 随着电子技术的逐步发展,越来越高级、越来越智能化的机器人使得人类看见了光明的前景。但是,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效应,机器人的发明也如此,机器人杀人事件的出现给出了一个血淋淋的注解。
1981年7月4日,日本川崎重工业公司明石工厂的一名修理工人,无意中触动了机器人的启动钮,这个加工齿轮的机器人立即工作起来,把那个工人当成齿轮夹起,放在加工台上砸成了肉饼。
1982年夏天,一名英国女工在测试工业机器人的电池时,机器人突然启动,把女工的手臂折成两段。机器人不能识别人类和工业品,失误导致人类成为牺牲品。
同样,机器人的过于智能化也会导致机器人杀人。1989年,前苏联国际象棋冠军古德柯夫和机器人对弈,古德柯夫连胜3局,十分得意地宣称机器人的智力是斗不过人类的,悲剧突然发生了!老羞成怒的机器人向金属棋盘释放了高强度电流,恰巧古德柯夫的手正怡然自得地放在棋盘上,在众目睽睽之下,一代国际象棋大师死于非命。
不少专家预测,未来的智能机器人可以具有喜怒哀乐的情感,高度的智能化可以让他们充当警察和战士,这样一来,人类就不得不冒着被机器人剿杀的危险了。
对此,何华灿教授认为,智能机器人伤害人类的根源不在机器本身,而在于设计和制造机器的人类本身。
人类不正确的使用智能机器人会造成对人类本身的误伤。其中包括在设计机器人的智能程序的时候,由于人类的认识有限,开始就存在一些设计漏洞,最终导致了杀人事件的发生。
机器人杀人事件的发生曾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组织高级专家调查。原来是由于受外来电磁波的干扰,使机器人内部已编好的程序发生紊乱,以致机器人动作失误而杀了人。从此,计算机专家在编写机器人内部程序的时候多了一道抗电磁波干扰的程序。
机器人杀人事件的逐步增多,引起了电子专家的重视。90年代以来,机器人杀人事件已经鲜有报道,这主要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机器人的制作工艺越来越完善,专家们逐步找出了一些机器人失控的原因,并对这些造成失控的因素进行及时而有效的修正。
“另外,敌对双方利用智能机器人攻击对方,也是今后智能机器人对人类本身的主要威胁。”何华灿说。
其实,任何技术都是双刃剑,人工智能技术也不例外。人工智能技术可能会被两种不同政治派别,不同国家、地区的人来使用,就像原子弹的发明者爱因斯坦一样,作为科学家,他没有力量组织政治家将一种科学技术用于战争,用于摧毁城市,杀死普通百姓。
创造性,是机器人永远都难以超越的
虽然在机器人的发展史上已经出现了许多悲剧,但是悲剧的出现不会阻止人类前进的步伐,相反,人类会更加勇敢也更加小心地去面对这些新技术的挑战。
“我理想中的人类和智能机器人之间是一种‘共生’、和谐相处的关系。”何华灿教授说。人创造了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则帮助了人突破各种自认能力的局限,更有效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并创造出更高价的智能机器人。如此循环不已,促进人类社会的进化。何华灿教授强调,在人和机器的关系中,人永远是主宰,是二者关系的中心,智能机器人永远不能摆脱人而独立存在。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原荣誉理事长、北京科技大学涂序彦教授也认为,人们不必担心与机器人成为敌人,甚至成为机器人的奴隶。“机器人”是人类研究开发的,利用工程技术设计制造的产品。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辅助工具和机器助手。即使智能的进化机器人有可能复制其他机器人后代,组成机器人群体,但是这都是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使用维护人员可以掌握和控制的机器。所以,只要这些掌握和控制“机器人”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遵守科学伦理的规范,就不会出乱伦事件。
对于智能机器人可能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关键的问题是研究制订国际、国内的法律、法规,限制坏人滥用“机器人”作为杀人武器。引导、教育科技人员,研究开发符合科学伦理、可以掌握和控制的“机器人”。
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高级实验师刘文智也表示,不管将来机器人怎么发展,人类也没有必要过于担忧。“仅仅从能源供应方面,人类就可以控制他们,机器人的运行必须要有能源,如果没有了能源,它们就不能运行,而这正是它们的软肋。”刘文智说。
就像沃森,也面临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面对这样一道题目:“这个被信赖的朋友是第一种非奶制的‘奶末’。”答案是“咖啡伴侣”(它多为是植物制的“奶精”,并非奶制品)。如果人类做这道题,那么很快会想到“朋友”对应“伴侣”,从而脱口而出“咖啡伴侣”,但沃森需要在数据库里寻找“朋友、非奶制、奶末”这几个字的关联,结果关联最多的是“牛奶”。
钟义信告诉记者,计算机只能以算术的方式来运行,而在这个世界上总存在着不能由公理和步骤法则来计算的东西(例如艺术),所以机器人的只会永远无法和人类的智慧相提并论。
人工智能的研究是希望机器的智能能够接近于人类,但是人类所具有的最重要的智能表现——创造性,却是机器人永远都难以超越的,它只能遵照人类为它设定的程序来执行。
人工智能技术仅仅出现了50多年,还很不成熟,最为重要的是,人类的智慧也是不断进步的,所以,尽管随着人们对人脑思维方式的了解以及计算机水平的提高,人工智能机器人只能无限接近人来的智力。
但是,虽然它的创造力不如人,但是因为工作速度特别快,准确度特别高,耐力特别久,所以会把人的智力和这样一些特点结合起来,就会使各行各业的工作做得更好、更快、更准、更高质量。
来源:工控网 2011-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