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北科

MEDIA REPORT

中国网:老骥伏枥——记北京科技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士琦

2012-09-12
单位(作者):文/段海旺 牟文

(图为李士琦教授)

(图为李士琦教授)

    炎炎夏日的某个午后,记者在北京科技大学采访了我国钢铁冶金技术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李士琦教授。

面前的李士琦教授身材不算高大,不算长的头发有些凌乱的偏向一方,衣着非常素净、朴实,是典型的老一辈学者形象。在与记者交流时,李士琦教授语调平和、舒缓,眼角始终挂着慈祥的微笑。当谈到自己的人生过往与取得的成就时,李教授显得非常平静与谦逊,他以为那只是一个做了几十年科学研究与教育工作的人本应该取得的成绩。

“静水流深”,李士琦教授的这份平静与谦逊,恰恰源于他在我国钢铁冶炼技术研究领域和教育领域所取得的卓然成就,同时也彰显了他在历经人生百态之后达至了一种豁达的人生境界。

李士琦教授出生于1942年,1958年北京四中毕业后考入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1963年本科毕业,放弃了报考研究生的机会,愿意到生产第一线去历练,于是服从分配到了北京特殊钢厂,1963年至1978年他建成了冷轧硅钢车间,并担任技术组长多年。文革十年动乱时期风雨飘摇,李教授有幸没有受到多少冲击。

1978年,国家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十五年后李士琦教授顺利考入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于1981年获得硕士学位。至今,一直在北京钢铁学院(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任教,历任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研究所所长;1992年任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任博士生导师。先后为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讲授“冶金系统工程”、“现代钢铁冶金技术”等课程8门。培养硕士60余名,博士30余名,获原冶金部教学成果二等奖两项。

李士琦教授主要从事电弧炉炼钢和特殊钢冶炼工艺技术、冶金反应工程和冶金过程系统工程学研究;先后承担国家“六五”至“十一五”攻关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部级重点项目、厂协项目多项。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正式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幅。主编《冶金系统工程》等著作三部,参编专著和教材五种,主持译文集两部,参加《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编撰和《20112012中国钢铁工业科学与技术发展指南》编写等。

李士琦兼任中国金属学会特殊钢分会副主任,电炉炼钢学术委员会主任,冶金反应工程学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过程系统分会委员。《钢铁》、《钢铁研究学报》、《特殊钢》、《工业加热》杂志编委,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材料系主任。

李士琦教授痴情于钢铁冶金技术研究和教育工作。和他的团队一起多年来致力于特殊钢冶炼工艺技术和理论的研究,在总结大量工程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非线性操作电抗模型”,奠定了我国关于大型交流超高功率电弧炉高效稳定运行的理论基础。与相关企业合作,在多台公称容量50t-150t的电弧炉炼钢生产中取得安全、高效、节能的实效,多次获冶金行业的科技成果奖励。

据李士琦教授介绍,电炉炼钢可消纳大量的钢铁废弃物,使之再生为优质的钢材。废钢/电弧炉炼钢流程每吨钢的能耗和CO排放量大约是矿石/高炉炼铁/氧气转炉炼钢流程的1/3左右,电炉钢在总钢产量中所占比例中国约为10%,全世界约为30%,这意味着我国钢铁生产平均的单位能耗和CO排放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能源消耗、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日益严格,在尊重科学发展观的今天,发展高效节能的电弧炉炼钢技术非常必要。

在长期致力于电炉炼钢高效节能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李士琦教授在国内外率先开展太阳能光伏非碳冶金实验研究,并获得了专利授权。“非碳冶金”指的是在冶金过程中不使用含碳介质为燃料和还原剂的冶金过程。太阳光辐射能是人类已知的能源中最清洁,也最丰富的能源,因此通过光伏技术将阳光辐射能量用于冶金,可有效实现钢铁生产的低碳化。

作为一名重点大学的教授,李士琦同样关心冶金理论研究,关心冶金工程学科体系的扩宽和深化,早年亲自开设“计算机冶金应用”和“冶金工程数学模型”课程,长期支持和协助“冶金传输原理”和“冶金反应工程学”的教学和科研,在冶金工程教学和科研中率先引入了“时空多尺度结构及效应”的理念和研究方法。

三十余年的教学生涯,也令他桃李满天下,许多学生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了出色的贡献,这一点也是令李士琦教授最感欣慰的。他表示,“老师最大的财富和快乐就是学生们的成才。”

对于治学,李士琦教授颇有感触地说道:“和做人一样,治学贵在坚持,而在选择治学方向时应当理性,不随大流,应当以自己所选择的研究方向对于科学和社会发展有无意义为标准,正如清人所说‘流水有悟终入海,青山何处不销魂’”。

李士琦教授告诉记者,他所致力的研究方向并不算热门,最困难时,全国性学术会议只有12人与会,但是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坚持,目前每年都有近百人与会。

当记者问及李教授平时有什么兴趣爱好时,李教授顿时露出了灿烂的笑容,原来李士琦教授酷爱文学,不仅对《红楼梦》有浓厚的兴趣,近年又渐渐喜爱上了《易经》。此外,李教授还是个体育迷。

已届古稀之年的李士琦教授目前已从北京科技大学退休,但由于他还有几位博士生尚未毕业,因而并未能真正退出,还有未竟的研究在召唤。例如,目前正积极致力于大宗冶金废弃物的再资源化研究,已获得多项专利,正在向前推进。

“烈士暮年”,“老骥伏枥”。“60岁以前有的研究不敢做,60岁以后很多研究则是干不动了!”李士琦教授用略带调侃式的语气说,不过令他倍感欣慰的是,“回过头来看看,自己60岁以后还算是做了一点有意义的事情。”

 

时间: 2012-07-31 文章来源: 中国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