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北科

MEDIA REPORT

强文江和他的“纠错秘籍”

2015-09-16
单位(作者):温才妃

未标题-1.jpg

本报记者 温才妃

给学生的作业、报告标注错误,告之原因,提醒修正方法,为此洋洋洒洒写下一大段文字,这是一名教师的本职工作。可是,面对着100人以上的课堂,每次都要在100份作业、报告写上这样的文字,足以让一名教师心力交瘁。也因此,批阅作业往往在高校里成为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让老师既详细批阅了作业,又不至于心力交瘁呢?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强文江就有一套改作业的“独门秘籍”。

代码形成

第一次接触强文江批阅后的作业,学生们可能会有些诧异。作业上,既没有密密麻麻的批注符号和文字,也不是只判给了一个分数,而是标注了一个个由字母和数字组成的简单代码。

代码标注在出错之处一目了然。其中字母代表了问题的严重性,由重至轻依次为A、B、C、D。A代表原则性错误。不同的原则错误分别标注为A1、A2。

强文江将作业返给学生的同时,提供了一个对照表。学生在这张对照表中查看到关于某个题目的A1问题的批阅说明是:“本题希望你给出有关能级的信息。你只完成了初步工作,没有给出主要结果。请看书例题2-22……”

只要是对学习上心的学生,就能很快熟练地应用这张对照表。而说到这套“省时省力”的批阅法,还不得不提2009年一次“劳心劳力”的实验课改革。当时,强文江带着6个班220余名学生进行低碳钢的室温拉伸试验,希望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的改革当年即见成效,可是最后学生提交上来的书面报告摞起来整整有一尺厚。

“总想着把学生用心写作的报告改完,可是直到学期结束,我硬是没能将实验报告批阅完。”强文江回忆说,后来那些报告就留在了他的箱子里,成为他鞭策自己改进方法的一个纪念。

实验还要开展,他最终琢磨出上述方法,并将之延伸到课堂作业。

效率提高多倍

一次师生交流会上,有学生提出一些教师不批改作业,让他感触很深。尽管强文江没有给学生留下不批阅作业的印象,但是面对着100多人的课堂,及时又细致地批阅作业确实困难巨大。按一般的批阅方法,半天批阅30页已经是工作的极限。

那么,能否叫人代劳?改作业可能影响青年教师的生存,交给博士生处理又未必知道任课教师的出题目的、错误的严重程度。于是,强文江第一次批阅作业时先批阅一些,将学生中出现的错误整理成电子文档,做好问题描述、分类、指引。这样就形成了现在的作业、报告批阅方法所需要的资料。

从2009年开始至今,他所教授的3门课程的作业、3个综合性的试验报告,都形成了完整、稳定的批阅资料。借助于这种批阅方法,他半天可以仔细批阅120至140页学生的作业、报告,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不过,现在的作业批阅工作量仍然很大。关于未来,强文江提出了这样的设想:自己批阅三分之一,剩下的交给博士生批改。“寻找学生的作业、报告中的错误,由经过培训的博士生,甚至硕士研究生来完成;而有关问题的批语是教师完成的。在合作完成的批阅工作中,教师的作用仍然能够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

提前的学业预警

虽然也有人质疑过学生是否会关注代码背后的信息,但强文江认为,“对于作业本身都想抄的人,我的代码他肯定不会看。如果有70%的学生希望教师认真批阅作业,我就必须完成好这项工作,为他们发现问题并加以改正提供机会”。

从课程教学开始就发预警,比较难以找到真实可靠的依据,但是通过批阅作业,强文江能明显地感觉出学生的状态。

曾经有一名学生逢计算必出错,强文江没有训斥,而是告诉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遇到定量计算工作时一定要找人帮忙复核。”

还有一名学生,综合成绩并非十分突出,但取得了保研资格。其平时作业、报告一贯性地简明扼要、条理清晰,并且在一次考试中发挥极其出色,这给强文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具有强于自己的语言表述能力”,强文江不吝惜赞美,并且将这种评价直接告诉这名学生,令这名学生惊讶不已,帮助其认识到自己的优点所在。

借助于这种独特的批阅方法,他还发动学生统计每道题的犯错比例。“如果其他人都错了,而某一位学生正确,说明他的能力是超常的;反之则需要提醒这位学生当心。”对于一些超常表现者,他会标上一个不太轻易给的E(excellent)。

在他看来,“教师培养学生的重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扬长避短。总是给学生标准答案,学生就会无动于衷;总是站在教师角度说服学生,结果并不理想。教师和学生要形成一种合力才能把知识学好,而这是一种很美的境界。”

原文链接:《中国科学报》(2015-07-30 第6版 动态)

(责编:高龑、李文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