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郑祖伟 曹阳)“思政课不好上!”这是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共识。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北京不少思政课教授一上课,就能迷倒学生一大片,很多学生觉得思政课“在不知不觉中过得很快”。
12月22日,北京科技大学教工活动中心里不时响起阵阵掌声,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李稻葵教授以“解读中国金融改革”为题,为近500余名大学生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些学生为了能占据前排座位,更是提前了近1个小时来占座。
“这是我们的思政课,更想命名其曰‘思想巨人震慑人心之课’。在这样的思政课上,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畅谈天下尽自由。从这一刻起,爱上思政课。”选课学生北京科技大学生的学生李升在朋友圈里留下了这样的文字。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召开,让思政课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北京师范大学,张润枝教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出了名的“难选课”。“抢课难度丝毫不亚于春运抢火车票。”曾经选修过此课程的学生刘奕如是说。
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也没有乏味冗长的说教,张润枝老师的课堂让学生纷纷点赞:满分为5分的学生评教成绩,张润枝所教的课程得分多在4.8分以上,去年更是有几个班的同学给她打出了4.97的高分。
思政课之所以能深受学生的喜爱,张润枝认为,“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例如,针对入学适应教育,她就设计了《我的大学》这一章节。通过回忆自己90年代在北师大辅仁校区读书的经历,为大家讲解北师大悠久的历史文化、名师大家,带领大家思考大学的意义。“这节课一下子就让学生爱上了北师大。”
高校思政课如何散发“青春味道”?不少思政教师也正积极探索,在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冯秀军看来,好的思政课必须要能“激起‘好奇’,引起‘猎奇’。”对此,中央财经大学形成了“主题链教学法”。“以学生关切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以环环相扣的‘问题链’引导教学。没有‘必须、一定要’,而是让学生在思辨中明理。”冯秀军说。
为了让学生上更有营养的思想政治课,北京市从市级层面进行推动,邀请19位理论名家为授课老师,为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8所试点校2015、2016级全日制本科生讲授市级思想政治理论课。
原文链接:现代教育报(2016年12月27日 第A07版)
(责编:孟婍、李文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