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由北京科技大学、平谷区政府共同主办的北京中智生物农业国际研究院(以下简称中智研究院)启动仪式在平谷农科创核心区举行。中智研究院是平谷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建设中,落地的首批科技创新研发机构。
![9db292dc082b6c45c963d389abf2c1e1.jpg 9db292dc082b6c45c963d389abf2c1e1.jpg](/__local/6/B5/57/F4E2E9D3CA1B3059FA7CC7D619A_C074C79B_3B248.jpg?e=.jpg)
与会领导为北京中智生物农业国际研究院启动剪彩。
中智研究院落地平谷是北京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部署和举措。北京中智生物农业国际研究院在组建过程中,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国家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等中央部门和北京科技大学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平谷区在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市人才工作局、市科委和市农业农村局的支持、指导下,全力推动研究院落地运营。
平谷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坚定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秉承“生态立区、绿色发展”的原则,坚定不移推动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全力建设平谷区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示范区围绕现代种业、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生物技术、营养健康和食品安全六大产业领域,进一步探索和完善符合北京发展需求的“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的农业“金三角”合作模式,吸引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落地示范区,助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全力打造北京农业“中关村”。
![f4a61c30aadc24213348bb0626d60e31.jpg f4a61c30aadc24213348bb0626d60e31.jpg](/__local/B/A6/70/F74BF65734166C6AE9266B57D3D_D3C78256_3901F.jpg?e=.jpg)
平谷区委书记王成国(左一)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胡培松院士颁发聘书。
中智研究院依托主发起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首佳利华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在京生物农业领域优势单位共建发起,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首届理事长由北京科技大学副校长臧勇担任,名誉院长由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会长翟虎渠担任,首任院长由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特聘专家、北京科技大学生物中心主任万向元担任,研究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主任由中国工程院院士赵春江担任。中智研究院现有人才团队60余人,其中具有国际化背景的教授12人,已建有国家重点领域创新团队,拥有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人、北京市特聘专家1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人才1人、北京市高聚人才2人,北京市青年拔尖人才2人。未来5年内中智研究院还将集聚50到100名国际顶尖和优秀高端人才到北京发展,支持平谷农科创建设。
中智研究院聚焦生物农业领域科技创新需求,着力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主要研究方向聚焦生物前沿技术、智慧农业与农业食品健康三大领域,具体创新方向包括:生物育种与种子技术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农业大健康与功能食品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绿色农业、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生物农业工程机械化、信息化与智能化融合创新与成果转化;生物农业绿色发展体系研究;生物农业领域的国际高端人才引进与优秀人才培养、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成果转化与双创孵化。
![675392ae8ffcc14126043b02dd0edc3c.jpg 675392ae8ffcc14126043b02dd0edc3c.jpg](/__local/C/2C/F7/AE7BF75E97F4E78E1BFB54537AF_CDAC3C91_3752F.jpg?e=.jpg)
与会领导参观展板。
研究院以北京市平谷区作为主要研发创新和人才集聚基地,与平谷农科创建设紧密结合,与正在筹备中的“京瓦中心”形成优势互补,持续性提供生物农业领域顶尖人才供给、创新基地协同和创新成果转化,在平谷农科创形成生物农业研发产业聚集地,推动平谷打造北京农业“中关村”,形成立足北京、覆盖京津冀、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生物农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体系。
中智研究院依托平谷农科创打造研发产业基地,第一期重点在玉米多控不育技术产业化,功能型作物品种和食品产业化,保健型益生菌产业化等方向进行产业布局,与北京首农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等领军企业开展技术授权和技术合作,推动成果转化,打造一批具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型研发企业,并在未来对接资本市场。
平谷区将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创新农业科技体制机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夯实农业科技创新基础,优化农业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水平,着力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承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同时,以中智研究院落地为契机,加速集聚农业科技创新要素,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实验平台建设,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服务配套,营造一流的科技创新环境,健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示范应用,使农民收入结构得到优化、收入水平显著提升,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原文链接:《劳动午报》-北京工人客户端
(责编:孟婍、陈丽萍)